张玉娟
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第二中学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600
摘要:化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化学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和支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策略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积极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结构和体系,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和教学要求,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现实学情为出发点,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与手段的全面革新,最终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真正提升。
一、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最为核心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发挥学生能动意识和学习潜能,保证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肯定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与机会,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且宽松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发表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和质疑,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授《分子和原子》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实际上本节课程的难度并不大,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设置自学环节。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结合教材进行自学,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们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标记,自学环节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根据学生们的成果展示,笔者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笔者通过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直观性、即时性等优势和功能,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形象,使其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术和信息素养,善于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对知识进行动态化和数字化的处理,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和信息以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生动且鲜活的教学情境,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和体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提高化学知识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本节课程涉及到了一些实验,但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实践操作,所以,为了优化教学过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首先,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几组实验视频,让学生们通过视频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进行数据整理,同时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类型。另外,笔者还通过信息技术将本次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们快速得出结论。这样,笔者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知识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生活是化学知识产生的来源和最终运用的归宿,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真正凸显化学的本质特性,促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所在。所以说,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原有的课堂教学思路和范围,将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去观察、挖掘和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素材、资源,并巧妙地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生活场景,促使学生置于熟悉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常见的酸和碱》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说到酸和碱,学生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一些酸性、碱性的物品,如食用醋、柠檬属于酸性,食用碱、肥皂属于碱性,笔者便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哪些物质程酸性,哪些物质程碱性。这样,笔者通过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也是通向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所以,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紧紧跟随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引,来推进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的合理、巧妙运用,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泉坤.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50-151.
[2]李彩霞.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0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