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高丽珠
[导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高丽珠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    363102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与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相比,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丰富课程的教育结构等。为此,信息技术也成为教师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的“新宠”。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丰富教学结构、展现灵动情境,以及引导自主检索和促进有效复习等策略,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优质历史课堂的创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结构;灵动情境;自主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具备了新的突破。相较于传统教育手段而言,信息技术的丰富性、灵动性,使其不仅能够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课堂上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让学生可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对历史知识的建构质量。但是,纵观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况我们可以看到,存在部分教师没有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的现象,使得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价值不高,最终的历史课程教育效果也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教师有必要针对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调整教学的方式。
        一、丰富教学结构,抓住学生目光
        教学结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透过对教学实况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当教学结构越丰富时,学生越容易将目光放在课堂上,而当课堂教学结构越单一时,学生也越容易出现走神等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施教的环节进行丰富化设计,使得学生在不断变换的教学结构中,始终维持自己的注意力。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结构的丰富化设计,来达到抓住学生目光的目标。具体来说,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包含本节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透过直观的导图,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在之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的节奏。其次,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展示功能和影音资料展示功能等,向学生呈现一些素材,推动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分析不同资料中切实地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以及其意义等。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一些习题,让学生完成填空和问答中,以便学生在应用知识中真正地完成内化。
        显而易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丰富化设计,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学习资源中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加主动地将目光始终放在课堂上,促进有效课堂的创建
        二、展现灵动情境,提升理解效果
        高中历史课程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单纯采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变的话,那么势必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热情,消磨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建构的积极性。所以,为了给学生一个别样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质量,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程中的教育内容,进行灵动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直观、动态的学习情境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等,目的是让学生基于对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步认识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但是,如果教师单纯地为学生口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走马观花,不能有效地提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效果,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了。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解宗法制、分封制等内容时,利用一些影片进行介绍,还原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学生在直观的学习资料中,增强对宗法制、分封制等内容的认识。

之后,教师可以再组织学生根据直观的感受进行总结,以便学生自主获得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媒体技术促进灵动情境的创建,能够让学生以符合自身认知结构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索,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质量。
        三、引导自主检索,发展自学能力
        从素质教育理念开始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基础历史知识之余,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够在离开学校后,仍旧具备对历史知识进行建构的能力,从而助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成长。然而,在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较少,学生不是对教材进行翻看,就是对教辅类的书籍进行观看,以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地提升。所以,为了拓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资源进行历史知识的检索,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进行知识自主检索的任务,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检索本节课的内容,如有的学生在浏览器的检索框中输入“新中国”“外交”等关键词,获得相关的内容。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网络中检索到的内容进行整合、筛选和下载。在正式展开课堂施教活动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检索到的内容与同伴进行分享,在相互交换中进一步打开自身的视野,完成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有效学习。
        由此看出,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得学生拥有了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检索的渠道,能够在有效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为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助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有效复习,增强复习质量
        复习是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加强的环节,有效的复习能够维持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但是,在当前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所呈现的现象是教师不重视复习环节,以至于学生没有复习的意识,无法展开有效的复习。而微课技术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资源,能够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压缩在短短几分钟中,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制作进行自主复习的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碎片时间对历史知识进行复习,从而延长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的时间。
        例如,在《辛亥革命》中,待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进程”“辛亥革命的影响”等内容后,教师将这些内容置于微课中,并按照课堂讲解的顺序进行微课中知识点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未来复习时能够更好地回顾课堂学习的过程。之后,教师将做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进行观看,以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进程”“辛亥革命的影响”等历史知识的印象。此外,微课视频也具有储存于网络中的功能,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微课储存于云端,从而在需要时直接进行重复观看。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资源对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提升历史课程的教育品质中具有积极的价值。但是,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绝不仅限于此,所以,在未来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继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历史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形成,最大化体现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丽娜.学在云端赢在指尖——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2):44-46.
        [2]林晓洁.信息时代的高中历史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7(22):56-57.
        [3]张玉萍.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7(1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