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盛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 363102
摘要: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上,信息的传递渠道主要限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至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被压制,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本位价值的彰显,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入合作学习活动,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分组、注重任务提出,以及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位等策略,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整合,真正地让学生基于合作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有效分组
当前社会是一个集群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许多工作也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相互配合中,共同体会合作带来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上使用合作活动时,教师可以发现,存在许多细节处理不到位,造成合作学习活动质量不佳的情况,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合作学习活动实施历程中的细节进行改良,以便高中历史课堂在合作中走向高效。
一、实现有效分组,建立科学结构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的分组不合理,组员之间的性格不互补,那么在展开合作学习活动时,很有可能会出现有的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则毫无进展,以至于最终合作的质量不尽人意。所以,为了有效提升合作活动的应用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划分,以便学生在相互辅助,相互调动中更好地进行合作互动。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建构的。对此,教师可以先根据本节课的教育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习题,并以习题作为依据,判断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程度,如对于习题解答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提高层”,对于习题解答效果一般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基础层”。之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地安排,使得每个小组中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在为学生分好组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互补、互助的结构,以便学生在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中,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有效安排,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地围绕历史知识展开讨论,使得学生在获取不同思想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二、注意任务提出,形成探讨方向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对所学内容有所认识,但是学生的历史素养仍旧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当教师直接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活动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的能力有限,而出现一些讨论观点不集中,整节课讨论无序的状态,以至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质量不高。所以,为了让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变得有方向,使得学生的合作更有成效,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容,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合作论题,让学生拥有目的性、方向性较强的探讨方向。
例如,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主要包含的历史知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等内容,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向学生设定“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呢?”等问题,作为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向。随后,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组内交流,从而基于多元方式,逐步完成任务。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目的性明确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索,从而在有序交流和分析中,逐步提升学习历史知识的质量。
三、教师重新定位,有效参与交流
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基于自身的建构和分析,才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但是,在这一教育理论中也指出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认为教师扮演着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以便在有效介入学生的合作中,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历史课程的教育品质。
例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待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向学生设定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放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效果,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展开自由地交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密切的观察,当发现学生的合作陷入困难后,教师及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以便推动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地实施。同时,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也起到了监督者的作用,维持班级的纪律,使得学生可以在讨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的内容时,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此看出,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起到指引的价值,从而加快历史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进程。
四、注重结果呈现,丰富评价环节
在学生实施了合作学习活动后,学生会基于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定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不仅反应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质量,也反应了学生仍旧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合作成果,并主动地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展示成果中收获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让学生透过成果认识到其他组对本组的建议,以便学生及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改进,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安排的合作任务后,教师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述本组的探究结果。随后,教师再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范围更广的讨论,以便每个组都可以获得其他组学生对本组的建议,使得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交流和讨论意见中,真正地提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内容的认识效果。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组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结合教师的专业意见进行合作成果的修正。
不难看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的展示,能够有效丰富课堂评价的环节,让学生透过评价实现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细节进行优化,让教师也找准自身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位置,搭建合作结果展示的平台等,都能够突破以往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弊端,让学生在参与有效合作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但是,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充分彰显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优势,绝不是单纯依靠上述细节的优化就可以落实的,仍旧有许多微小的问题影响着最终的实施结果。所以,在之后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继续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调整,以便在形成健全的合作活动应用流程中,真正地提升历史教育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林艳.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模式初探[J].甘肃教育,2017(23):78.
[2]孙博敏.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3):123+125.
[3]董苗.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