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8期   作者:任新华
[导读] 多年来,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寻找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任新华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自然资源局843200

        摘要:多年来,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寻找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将探究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发展迅猛,若开发不当或盲目开发,将直接对保护区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而科学合理的开发则对自然保护区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自然保护区介绍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物质世界充足的情况下对于精神文明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加注重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生产中会向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加之污染物质的传递性,污染物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这也就体现了当下环境污染与防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1]。为了保证生态脆弱区和特殊的生态地带免受污染,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从而将生态资源保护的能力大大提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目前的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已经在覆盖面积、保护的类型上进行了数量提升,将保护工作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更好的进行各项资源的保护工作,例如:林地、野生动物、饮用水资源、草原生态系统等。经过统计工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占到了 85%,其中的天然湿地为 40%、天然林地为 20%[2]。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都得到了更好保护。自然保护区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到了基本稳定,后续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工作还需要依靠于强有力的手段,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提升。
2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1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全面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将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抓好宣传科普工作,积极采用互联网、自媒体、照片、标本等方式,宣传政府部门制定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法规,以及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及时传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营造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氛围,从而让游客朋友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教育[3]。与此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专题教育,积极组织各种主题宣传活动,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忧患意识。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教育宣传力度,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法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积极性。
2.2 做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
        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非常珍贵,而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必须在利用的同时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开发,从而更好地保证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做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工作,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开发保护区内的旅游资源需 要坚持真实和原始的原则,真正给游客提供精品和真品,杜绝现代文明移植。②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自身的环境承载力 为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合理控制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
强度,尽可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③合理划分功能区。相关部门必须合理划分自然保护区的各个功能区域,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例如,对于核心区域应予以绝对保护,不能用于旅游开发;对于实验区可以开展适宜的旅游活动;对于缓冲区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开发一些适宜的参观活动及旅游观光活动[4]。


2.3 做好保护区内环境规划及管理
        首先,加强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自然保护区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部门属于承上启下的职能部门,其通过开展组织、人事、建设、宣传、财务等各项工作,在保护区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发挥沟通协作作用。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生态保护区普遍存在“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部分保护区内的机构设置混乱、管理力量分散、权责不明确,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在新形势下,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体制,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法制管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则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得到应有惩罚,会导致该类行为日益泛滥,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故而,在新形势下,应加大生态保护区中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应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将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旦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需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制裁[5]。
        再次,加强科技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均对科学技术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以科学技术作为坚强的后盾,才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化管理的目标。笔者建议,应对自然保 护区进行科学规划,在开发之
前先进行全面的环境审计及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认识自然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尽可能规避保护区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科学设计人地和谐的生态自然景观。还可以安排一些科研项目,在不超出环境自身承载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学的管理措施[6]。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保护区内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科技管理水平,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生态旅游
从业队伍。
2.4 加强保护区内产业结构研究
        旅游产业的涉及面非常广泛,而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更加特殊,故而,必须加强对保护区内产业结构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行业入手:①旅游交通行业。笔者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周围使用独
木舟、帆船、自行车、电能或太阳能驱动车,有效降低噪声污染以及废气污染。②住宿行业。保护区内的住宿行业应尽可能提供具有环保性质的生活用品,在
减少水污染的同时,充分利用高 科技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③餐饮行业。在自然保护区内,应积极倡导居民从事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污染,为游客提供更多生态、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同时,对于餐饮行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作为植物肥料等加以循环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保护区内物质的内部循环及自我供
给[7]。
3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从环境保护宣传、资源开发规划、环境行政规划、产业结构研究等角度,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旨在更好地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和跃. 完善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J]. 前进论坛, 2018, (8): 31-32.
[2] 李刚.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绿色科技, 2018, (11): 263-264.
[3] 王涛, 高峰, 王宝, 等.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冰川冻土, 2017, 39(2): 229-234.
[4] 闫颜, 徐基良. 韩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启示[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 24-29.
[5] 刘文宇, 胡仙华, 郭文才.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J]. 农业与技术, 2019, (18): 51-52.
[6] 谭淑娟, 张巍.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
, (32): 32-33..
[7] 李成波.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J]. 花卉, 2020, (6): 278-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