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妨害工程中检测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王盼 崔君
[导读] 在本文的论述中将针对地质灾害妨害工程中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论述,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盼 崔君
        (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湖北 襄阳 441002)
        摘要: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相应的妨害措施和技术一直以来便是众多行业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工程建设数量不断提升,建设过程中出现地质灾害现象不胜枚举,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进程,也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在本文的论述中将针对地质灾害妨害工程中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论述,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当下我国工程开发数量逐渐增加,在开发过程中一部分企业未能够详细勘测工程建设位置,造成建设目标与自然情况之间的矛盾,影响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也产生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一)滑坡
        滑坡地质灾害指的是岩石或者土壤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与作用下,顺着山体倾斜的角度滑落下来,造成的自然灾害。诱发滑坡的原因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和短时局部强降水天气。首先,地震会造成强烈的震动,破坏了岩石中的岩土常态结构,造成其中出现松弛、开裂的现象。当地震的强度较大,地下水状态也会随之出现变化,造成山体倾斜角度波动,出现滑坡。其次,短时间内强降雨天气也会导致滑坡出现,强降水会造成山体斜坡上的岩土层含水量饱和,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量骤增,岩土自身的重量也大大增加,进而出现滑坡现象【1】。
(二)崩塌
        崩塌指的是山体斜坡上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出现与整体岩石之间的脱落情况,岩土随着山体倾斜的角落崩塌、滚动,进而堆积在山脚产生了地质灾害。崩塌地质灾害发生会造成山脚建筑物、人员、财物损坏,破坏公路交通的整体质量。造成崩塌灾害的原因较多,较为主要的因素是地震、融雪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人们进行矿产开挖、水库蓄水、泄洪等工程时,转变了山体斜坡的最原始状态,进而诱发坍塌现象。
(三)泥石流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山区常见的灾害之一,主要集中在有泥沙、松散土壤、体积较小石块、水流混合形成的流体物质。在泥石流爆发的过程中山谷位置会出现较大的轰鸣声,地面强烈震动,导致上述流体以较快的速度飞驰而下,造成山谷地区居民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无节制开采【2】。
(四)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主要表现形式有地面下沉、塌方、地面裂缝等情况。根据当下我国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存在地面变形灾害的地区有70多个,灾害程度严重的地区已经超过30个。其中沉降最为严重的位置已经3米有余。出现这类地质问题的原因有人们不合理的矿产开采形式、地表岩浆活动、地下水资源开采数量较大等。
二、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对策
(一)滑坡防治
        滑坡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但是其种类划分具有自身的特点,进行滑坡灾害防治之前需要将当下的滑坡灾害分类。按照滑坡出现的范围能够划分成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滑坡。

按照滑坡发生的速度能够划分成为蠕动型、慢速、中速、高速滑坡。滑坡灾害防治需要尽早,“早发现、早防治”才能够有效降低滑坡造成的恶劣影响。根据上文研究能够看出,滑坡出现与周围的水资源之间关系密切,减少易发生滑坡地区的地表水资源能够降低滑坡出现的频率,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能够减少岩土中的含水量,防治岩土软化和液化。鉴于此,可以在滑坡地区修筑截水沟、水沟,利用混凝土喷射的方式加固滑坡边缘等等。
(二)崩塌防治
        崩塌灾害发生之前会出现预兆,在发生崩塌位置的周围会逐渐出现岩土、石块掉落,也会出现小范围的崩塌现象,崩塌位置山脚极易出现裂痕。鉴于此,在山体出现此类情况时,需要及时对岩体进行加固处理。当下我国防治崩塌灾害的主要技术有排水、锚固、拦截、支挡、打桩、护墙等等,根据滑坡位置的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能够在防灾减灾的同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设置排流沟。当泥石流运行的速度较慢时,排流沟能够拦截一部分泥石流,并且缓解其流动的速度。
        其次,设置拦泥沙坝。在泥石流流动经过的位置修建拦泥沙坝可以有效阻挡泥石流中的大颗粒砂石,降低泥石流自身的质量和流动冲击力,减少泥石流运动的影响。修建拦泥沙坝的同时需要拓宽河床,降低河床的坡度,进而能够舒缓流体速度。将泥石流的运动轨迹稳定在河床的中心位置,能够避免泥石流冲击河岸造成的侵蚀现象。由于泥石流出现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也有所差异,在建设拦泥沙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和原材料,较为常见的技术有平板坝、重力坝等【3】。
        最后,治理泥石流物源。这一技术实施需要结合泥石流中的物质开展,不同种类的泥石流治理方式也存在差异。
(四)地脉变形防治
        对于地表、地脉变形的防治方式有两种。首先,使用填堵法。这类方式针对地表沉积较轻的位置具有良好效果,在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清除施工坑洞中较为松软的土壤,保证坑洞内部的整洁,之后加入坚硬的碎石填补空缺,形成坑洞内部的防滤层,继而覆盖一层密度较大的黏土,避免坑洞内部存在较大孔洞。在以上工程顺利完成之后进行夯实,保证塌陷位置结构稳定坚实。其次,使用强夯法。这种形式的实施核心是不断提升土壤自身的强度,利用夯锤敲打土壤,较强的冲击力能够保证土壤质量稳定坚实。
结束语:
        根据上文研究的内容能够看出,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种类较多,且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较分散。在进行妨害工程建设之前,应当对工程实施位置进行详细勘测,了解周围自然环境,加强妨害技术的创新,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工作技术人员也应当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行深度研究,竭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我国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肖霄.爆破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949.
[2]杨大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622.
[3]李炜.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33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