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宏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摘要: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技术催生下的新经济正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为了扭转我国传统制造业始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创新不足的局面,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以科技驱动发展,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计划,明确了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以及国际制造业形式的倒逼下,我国制造行业纷纷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研究与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背景;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研究与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和对机械工程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和企业对机械工程师的需求也在增加,学生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足够的技能和实践培训,才能在未来工作。构建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提高伦理、智力和身体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机械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上课形式单一,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中学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上课内容仅局限于课本或PPT,导致学生学了就忘,在头脑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框架和深刻的记忆。因此,要想培养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必然要对上课形式做出改变。(二)实验步骤固化,现阶段开设的实验课程大多数流程如下:指导老师下发实验指导书,讲解实验原理,老师先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原样测试接下来的数据。然而固化的实验流程会产生以下问题:①学生在做实验时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只按照老师讲解的做;②不能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是重复老师的做法;③不能有效巩固课程内容,对上课内容的记忆只不过是做过实验而已;④学生对做实验产生厌倦感,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做实验、写实验报告。(三)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院校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数情况下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然而这部分教师多数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难以实现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导致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四)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机械类课程最终得分一般为期末考试卷面分占50%,实验占35%,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占15%。机械类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因此传统评分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和新时代的要求。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和特点
现阶段,各院校在课程考核的方式较多,例如:计算机上机考试、试卷答题、考试技能操作等方式,对于教师来讲,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自己的教学成果,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是通过更较为客观、公正的角度来测量该时期学习水平,确认是否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无论是对任何教学角色而言,课程考核都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客观性,其真实性主要体现:考核的结果能够有效真正地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的要求;其客观性主要体现:考核的内容均能反映课程教学的成果。现阶段,常规的考核方式具有简单、真实的特点,经过长期的课程实践已经被各界广泛认可。这些考核方式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学课程考核中,具有非常好的测评效果。但对于工科类、机械类专业知识来讲,考核不全面,效果不佳。
另外,传统的考核难以规避不公平的作弊等行为,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可能通过一些非常的手段而取得较佳的成绩,失去了考核标准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从2017年开始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并借助现代技术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客观反映机械结构的特点。并将课程考核的内容制定成幻灯片进行展现,学生无须画结构图,而是靠自己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写下答案。该种方式不仅完美规避了上述考核当中的问题,而且具有题目清晰,回答内容明确的优势,可较好反映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反应极佳。
三、不断吸取先进思想,以此来提高考核的质量
(a)考试的标准和形式。在制定考试标准时,应将教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用于校外考试,一种用于课堂考试,其他任务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可以在开放思维的框架内完成,以实现考试目标,并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工作,教师都必须审核流程审核,并制定一套成熟有效的评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生们在合作、交流等各个领域的能力都会变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2)考试与培训内容一并进行。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以便在设置考试时不仅要考虑教材的内容,还要相应地扩大和扩大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利用讲习班确定其特殊性和不足之处,了解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目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和教程。教师在进行学习考试时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设计考试科目时,重要的是要整合实用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提前摆脱工作状况。
四、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为使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更好地得到发展,要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育人才体系。尤其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体系,树立创新型思维,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对于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实践教育体系,不仅是对学校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的革新,还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完善和创新学校人才实践教育体系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在进行机械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和设计,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传统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机械类专业升级改造关键是根据智能制造的特征,重构适合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平台—模块—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探索以研究院为载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从而实现智能制造下具有大工程观,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航信.机械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改革[J].河南教育(高教),2018(04):53-55.
[2]陈晓岑,毛娅,周廷美.机械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61-162.
[3]张明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07):10-12.
[4]吴锐,徐晓辉.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5(06):88-89.
[5]张莉莉.以就业为向导改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8(09):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