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高标准排放中高级氧化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邰家芬1 管仁户2
[导读] 摘要:综合工业园区废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比值(BOD/COD,简称B/C)在3左右,一般处于可生化临界值经生化工艺处理后,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已经基本完全降解,五天生化需氧量(BOD5)常小于2mg/L,此时废水中的有机物多数是难降解有机物,如苯环类有机物、芳香族化合物及分子量大的长链有机物等。
        1.山东美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2.济南山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综合工业园区废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比值(BOD/COD,简称B/C)在3左右,一般处于可生化临界值经生化工艺处理后,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已经基本完全降解,五天生化需氧量(BOD5)常小于2mg/L,此时废水中的有机物多数是难降解有机物,如苯环类有机物、芳香族化合物及分子量大的长链有机物等。这些有机物后续的进一步去除一般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完成的,如活性炭/活性焦吸附、高级氧化技术等。活性炭中具有非常多的微孔,比表面积巨大,具有很强的物理吸附能力,可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根据不同类型的水质,活性炭吸附可降低废水中的COD,但去除量有限,常在深度处理改造中采用;对于高标准排放要求,出水COD≤30mg/L,或更低COD≤25mg/L时,通过工艺参数调节,活性炭吸附虽可达到要求,但不能稳定达标,这与处理废水水质、运行时段等有关。
        关键词:工业废水;高级氧化技术;芬顿;臭氧
        1试验
        1.1废水水质
        试验进水为生化段二沉出水,出水水质中COD、TN和TP的90%涵盖率值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中A标准规定排放限值。出水BOD5的90%涵盖率为5.75mg/L,这表明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已经较少,难以通过生物法进一步降低这些难降解有机物含量,确保出水COD满足排放标准。
        1.2工艺方案
        工艺方案一:臭氧高级氧化,二沉池的废水先通过EM电磁发生器,在磁场的作用下,改变水分子原有特性,如分子团簇变小,张力变大粘性变小,可有效增进O3在废水中的溶解度,然后进入一级臭氧高级氧化罐,停留时间2h,出水再经过EM电磁发生器处理后进入二级臭氧高级氧化罐,停留时间2.5h,出水再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外排。
        工艺方案二:芬顿高级氧化,二沉池的出水在通过硫酸调节pH后进入芬顿催化工艺单元,有效降低有机物活性点与药剂分子的反应屏障,再进入芬顿氧化系统,大部分有机物在此分解成CO2和水以及简单的有机物,出水进入稳定池,进行催化缩合反应,提高废水中残留的难降解的水溶性小分子污染物的混凝性和沉降性,之后进入高效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
        1.3试验方法
        对于臭氧高级氧化,考察了三种工艺条件对COD去除影响,分别为催化剂A、催化剂B、催化剂(A/B)+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取样时间每6h取一次样,测定出水COD值。对于芬顿高级催化氧化,主要考察了进水pH、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的投加量对出水COD的影响。在满足出水COD值稳定小于30mg/L时,开展吨水成本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臭氧高级催化氧化
        进水为生物段二沉池出水,COD在33.8~62.0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48.6mg/L。在臭氧平均投加量为67.38mg/L下,一级氧化出水COD值在31.8~54.2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42.2mg/L,经统计分析,一级COD降解量为(6.37±3.26)mg/L;二级氧化出水COD值在28.6~48.9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36.9mg/L,二级COD降解量为(5.33±3.64)mg/L,低于一级COD降解量,两级氧化过程共降解COD为11.7±3.88mg/L。对二级出水COD值概率统计分析,其值小于30mg/L的仅占14.28%,小于25mg/L的占比为0。采用催化剂A在试验条件下,难以确保水质稳定达标。进水COD值在40.0~56.0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49.4mg/L。在臭氧平均投加量为67.38mg/L下,一级氧化出水COD值在28.3~46.4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37.2mg/L,经统计分析,一级COD降解量为(12.1±3.60)mg/L;二级氧化出水COD值在18.1~46.2mg/L范围内波动,均值为0mg/L,二级COD降解量为(9.21±7.27)mg/L,也低于一级COD降解量,这是由于二级臭氧投加量小于一级所致。两级氧化过程共降解COD为21.3±7.40mg/L,这表明催化B更适合于本次试验工业废水的水质特性。

对其二级臭氧催化氧化出水COD值统计分析,其值小于30mg/L的提高到60.71%,小于25mg/L的占比增加至42.86%。相比采用催化剂A,催化剂B提高了COD的降解率,但出水COD仍难以稳定达标。复杂的难降解有机物经臭氧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后,其部分物质可完全矿化成CO2和水,从而使得废水中COD值降低,但仍有部分物质虽在氧化过程中分解、降解,但并未完全矿化,而是转化成了小分子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即总有机碳(TOC)并未变化,因此导致COD并未有明显的降低。在后续试验阶段,采用了在一级氧化后增设曝气生物滤池(BAC),用于进一步去除可微生物利用的小分子有机物。
        对二级氧化出水COD值统计分析,其值小于30mg/L的占比达到了100%,小于25mg/L的占比也到达了100%。进一步考察了臭氧投加量的影响,将臭氧投加量由67.19mg/L降到了30.78mg/L,结果表明出水COD值可稳达30mg/L以下,且小于25mg/L的占比也达到了93.3%,但其COD降解量较低,均值仅仅17.2mg/L,在进水COD在50~55mg/L范围时,出水难以确保在30mg/L以内。因此,为确保出水COD稳定达到30mg/L以内,臭氧投加量应大于60mg/L。
        2芬顿催化高级氧化技术试验
        废水体系调节到pH=5时,两组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A组:100mg/LFeSO4、200mg/LH2O2,B组:200mg/LFeSO4、300mg/LH2O2)条件下COD去除效果。对比试验结果可知,在进水COD值相接近时,B组出水COD值要普遍低于A组,即在B组试验条件下,出水COD较优。由表3可知,在A组试验条件下,出水COD值小于30mg/L的占比50%,小于25mg/L的占比为12.5%,当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投加量均增加后,即B组试验条件下,小于30mg/L和25mg/L占比均增高值87.5%和37.5%,这主要是由于增加芬顿药剂增加了羟基自由基产生量,从而增大了单位时间内COD降解量。图6给出了废水体系调节到pH=4时,两组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A组:100mg/LFeSO4、200mg/LH2O2,B组:100mg/LFeSO4、100mg/LH2O2)条件下COD去除效果。对比pH=4条件下A组和pH=5条件下A组,可知在芬顿药剂投加量相一致下,增大体系酸度增加了COD的去除量,这是由于酸度提高间接增大了亚铁离子在水中的活度,导致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对比pH=4下A组和pH=5下B组,可知,两者的COD去除率均为87.5%,这表明在一定的COD去除率下,增加酸度可有效节约芬顿药剂投加量。废水酸度增加至pH=3.5,芬顿药剂浓度为200mg/LFeSO4和300mg/LH2O2时的COD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出水COD均在30mg/L以内,均值为21.9mg/L,小于25mg/L的占比提高到了62.5%。
        综上分析,在满足出水COD小于30mg/L条件下,pH范围为3~3.5,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依据水质情况分别在100~200mg/L和200~300mg/L之间灵活确定。
        3结论
        以确保出水COD 稳定小于 30 mg/ L 为基准,确定臭氧高级催化氧化工艺参数为催化剂 B+BAC,臭氧投加量为 60~ 80 mg/ L。由于臭氧的不稳定性导致其难以贮存,一般需利用臭氧发生器现 场制得,常通过电解液氧方式获得,液氧转化臭氧效率以 10% 计算。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吨水成本主要由液氧费用与电耗成本组成,计算结果见表 4。由表 4 可知,吨水成本在 1.272 ~
        1.694 元/ m3,其中电耗占比达 63%。针对综合园区工业废水高标准处理需求,开展了臭氧高级催化氧化与芬顿高级催化氧化在COD去除效果及吨水成本方面的对比研究。对于臭氧高级催化氧化技术,催化剂种类对COD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在相同的臭氧浓度下,催化剂B下COD去除效果是催化剂A的2倍;在臭氧催化氧化基础上后置曝气生物滤池可提高COD去除效果。对于芬顿高级催化氧化技术,废水pH是影响COD的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获得等量的COD去除效果下,降低pH可有效降低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的使用量;在一定的pH下,COD去除量随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浓度增大而增加。从后期的运行成本上分析,芬顿高级氧化技术应是试验废水达标处理的最佳工艺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陆芬.某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技术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2]李晓丹,王超.工业园区废水特征与控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41(2):89-91.
        [3]邹海珍.工业废水中芳环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2(3):92-94.
        [4]刘鹏.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及设计[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