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融入趣味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钟燕花
[导读] 数学教学向来都是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就导致失去了一定的趣味性,会让本就不擅长数学的学生更加感到排斥,所以数学教学要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让其显得更生动有趣,而不是抽象且充满距离感。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石龙镇松桂完小   钟燕花    542608

摘要:数学教学向来都是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就导致失去了一定的趣味性,会让本就不擅长数学的学生更加感到排斥,所以数学教学要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让其显得更生动有趣,而不是抽象且充满距离感。有效率的课堂向来都是趣味十足的,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脱离童稚转向成熟的时期,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增添新鲜元素以吸引学生。本文打算从生活趣味角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提出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融合生活;教学策略
        引言:数学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逻辑强的稍加解释就能懂,不太擅长的怎么说都说不通,其实这可能只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并不是真的学不好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方式方法,换一种教学思路,叠加灌输行不通就解构教学,逻辑理论理解不透彻就反推论证明,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让学生理解,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多做尝试,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一、论证反推,抽象变现,实践佐证真理
        很多学生逻辑思维跟不上是因为没有记住推论和定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并不理解书本上的定理是如何得出的,也就导致了在做题时并不能很好地梳理解题思路,所以并不是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有大的偏差,只是对于既定概念理解不透彻。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不应该采用灌输填压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教学课堂变成实践课堂,让学生根据既定结果去求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经学生自己之手推演证明的结论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二是能够改变课堂气氛,让刻板严谨的数学课也变得充满灵性生机。
        针对概念混淆的问题,与其多次强调讲解,不如一次推理求证来得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真理的乐趣。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圆柱与圆锥》为例,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体积都是有计算公式的,但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或是记忆不清,其实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教师可以准备纸质和塑料制的圆柱圆锥让学生亲自操作,把纸制圆柱圆锥从侧面剪开,摊开侧面和底面,明显能够得出圆柱侧面是长方形,圆锥是扇形,S=πr2+πrl、S=2πr2+2πrh公式差异在摊开的图形解构中一目了然。体积论证也是同理,教师可以准备水或者沙子,先让学生把塑料圆锥体装满,然后倒入圆柱体中,此时要注意大前提同底同高,圆锥体内的物质需要三倍能正好把圆柱体装满,因此圆锥体积是同底同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其实感官体验是很能够刺激逻辑思维的,更何况是自己亲手所证、亲眼所见,会更加坚定理论的正确性。
        二、集合所成,化零为整,趣味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其实是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全看教师怎么去运用这些素材,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或者说本身就不符合教育的根本,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熏陶,而不是强行灌输。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践性共存的知识点,推算论证结果的过程本身就是强化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成果,况且知识就是要与思维挂钩,浅白点讲就是要有学以致用的余地,否则经常开玩笑说的购买物品也不需要列方程就一语成谶了。


教师要发现挖掘数学与生活挂钩的方面,从生活趣味中向学生传授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完美输出、润物细无声。
        合作学习在某些方面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数据处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就是如此。教师大可以“放手一搏”,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都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出主题即可,比如针对班上同学喜欢的科目统计,又或是同学们喜欢的读书类型统计等等,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最后得出结论和统计图,都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这类知识点看似简单,但是从基本逻辑和数据统计方面容易出现纰漏,以及在选择统计图方面也是要根据研究重点去斟酌的,比如想突显走势分析就用折线统计图,纯粹数据直观化就用扇形统计图,这都比较考验学生小组配合能力,比如意见统一和分配均匀的问题。但同学之间就是要互相磨合和学习,更何况比起单方面的输出教学,这种师生互动、同伴协助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有趣生动,从感性角度帮助理性思维成长。
        三、穿插细节,融入生活,感受辅助思维
        很多学生会觉得数学里生活很远,所以没什么亲近感,不像语文那样可能随处可见的广告语都能够充满诗情画意,而数学除了数字大概就与生活脱轨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细节中都蕴含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是很有用处的,很多惯性思维都是有出处的,只是有时学生不自知而已。所以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巧妙结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也是很贴近生活且富有娱乐趣味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更加热情,也会在生活细节中忆起数学知识,有助于巩固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构建不光是要进行知识训练,更加需要感官的加成,有的时候领悟比学习更重要。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比例》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大可以引用生活中经常听闻的广告语“金龙鱼1:1:1”来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比例的一种,又或者更为直观的球赛解说,赛队之间的比分为15:16,这也是比例的运用;在这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可以使用消元法简化比例,另一个则不行,这个知识点是需要讲解清楚避免混淆的。比如作业本与课本的比例为5:10,消元一下可以写作1:2,但是涉及到具体数据以及得分的时候就不可以,就像两队的比分是5:10,就不能写作1:2,一定要根据大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更加贴近生活的例子为学生讲解,通常能够让他们借助感受和记忆来巩固思维逻辑,也更加能够理解知识结构。
        结语:所谓教学方法,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都是要讲究因材施教的,但是拥有好的课堂氛围,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同等地位去对待总是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脱离生活,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真正的知根知底涵养浸润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王子欧,王森.新时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和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00-101.
[2]徐竭.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华夏教师,2020(17):31-32.
[3]王爱芳.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5):136-137.
[4]刘泽君.以生活情境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微视频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1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