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林朝顺
[导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林朝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在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中,数学文化不仅融入正文内容之中,而且以“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栏目为载体,对数学文化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目前,很多老师概念教学功利化严重,常常直接给出概念,忽视数学文化的渗透。笔者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谈谈个人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穿插史料,引入概念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些展示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若能恰当运用数学文化设置教学情境,穿插一些数学史,必能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1在讲授“对数”概念时,可以引用如下数学史设置教学情境。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约翰?纳皮尔(J. Napier,1550~1617)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德国数学家斯蒂弗尔(M. Stifel,约1487—1567)在《综合算术》(1544年)中阐述了一种如下所示的一种对应关系:( )。1624年,布里格斯出版了《对数算术》,公布了以10为底包含1~20000及90000~100000的14位常用对数表。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对数的发明先于指数,成为数学史上的珍闻。对数的发明是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天文学界更是以近乎狂喜的心情迎接这一发明。恩格斯曾经把对数的发明和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称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伽利略也说过:“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对数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充满着数学家长期而艰苦的努力。通过介绍这段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之精华,有助于对数概念的理解。
        二、诗化语言,构建概念
        数学诗篇幅短小,简明扼要,但意境深远。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若能适当引入诗歌,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  在教学《数学必修2》中“点、线、面位置关系”时,引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直线和平面的概念,直线没有粗细,没有长短,无限延伸;平面没有厚度,没有大小,向四周无限延展。这首诗是对三维空间的文学描述,准确地阐述了数学概念的含义,让学生动情、愉快地学习。
        三、融入思想,深化概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的暗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数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华,它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限与无限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定积分教学中,可以借助历史事实,介绍这个思想的发展过程。



        案例3  在定积分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如下知识: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40年左右,就曾用求和的方法计算过抛物线弓形及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元 263 年我国刘徽提出的割圆术,也是同一思想。在历史上,积分观念的形成比微分要早.但是直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工作出现之前(17世纪下半叶),有关定积分的种种结果还是孤立零散的,比较完整的定积分理论还未能形成,直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建立以后,计算问题得以解决,定积分才迅速建立发展起来。
       通过以上环节,同学们对“化整为零→近似代替→积零为整→取极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这种“和的极限”的思想,在高等数学、物理、工程技术、其他的知识领域以及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用无限的过程处理有限的问题,用离散的过程逼近连续,以直代曲,部线性化等,是研究某些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四、揭示本质,巩固概念
        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在概念教学中,若能利用数学文化,抓住问题本质,展示概念的来龙去脉,必能加深理解,巩固教学效果。
        案例4  在“柱体、锥体与台体的体积”教学中,教材上只是叙述如下: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特殊的棱柱—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的体积公式。它们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 ( 为底面面积, 为高)。体积为什么这么算呢?可以向学生介绍祖暅原理;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祖暅提出的上述定理,要比其他国家的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有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提出上述结论。
通过祖暅原理的学习,学生对棱柱的体积求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迁移方法,运用概念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在学完概念后,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文化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创新思维。
案例5  学完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后,可以给学生训练一道数学文化题,巩固概念和公式。例如:我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日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次日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大意为:“有一个人走378里路,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天后达目的地.”则此人第一天走的路程为多少?
       实际上,这是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既能巩固学习内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熏陶。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助于挖掘数学本质,有助于提升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广泛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传播数学文化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6
[3]郭冒强. 立足数学教材 彰显数学文化—从概念教学谈数学文化的渗透[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融入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600)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