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甄晶
[导读] 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图像是进行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
        甄晶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陕西 西安710068
        摘要: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图像是进行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借助图像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出地理学科具有的特点,发挥出文字所无法拥有的功能。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以图导学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本篇文章就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以图导学展开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伴随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时,更为重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地理课程牵扯到地图、地形以及地貌这些知识,应该依据图像展开分析,图像能够更加直观性的传达地理知识,让枯燥的文字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学生能够依据对应的地理知识展开探究,进而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怎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探究中学地理“以图导学”这个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此,本文中学地理教学中“以图导学”方式展开分析。
一、图文结合,巩固基础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会牵扯到很多比较基础的内容,像是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每个山脉的走向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期间最难攻克的就是怎样把或这部分基础性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可以学会教材中的知识。借助“以图导学”这个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化的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进行“世界第一大洲”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老师会讲解到亚洲具体的纬度与是海陆位置。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就需要用到地图这个教学工具。在实践教学期间,老师能够借助地图或是别的资料,就多个角度来证实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并且在证实的过程里,和别的洲进行对比,能够培育学生的对比性思维;其次,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期间,还能够借助图片等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就算都在亚洲生活,人们在生活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像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习惯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借助图片资料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地理位置与范围对于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影响。此外,在实践教学中,还能够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发七大洲的地图,要求学生找到亚洲具体的经纬度范围,以及在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同时其经纬度的具体数字是多少,要求学生在图中寻找图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地图,掌握看地图的方式,并且要求学生在和老师的问答过程中更好的完成地理知识的记忆,巩固地理学习基础,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将图文作为载体,了解抽象知识
在中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时,运用地图可以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地图本身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直观把同一个地区的分布与特征展现出来,像是山脉的高度、河流的导向以及地理位置这些地理知识,都可以运用图文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运用地图,并对地图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进而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在进行“疆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牵扯到很多知识,像是国家的海陆位置、领土面积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主要位置这些。这就要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地图这个工具,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知识。像是在介绍国家的海陆位置时,也需要用到地图。针对中学生而言,其所了解的知识比较狭窄。假如没有地图,要求学生回答和我国临近的国家都有哪些?其主要在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最多可以答出部分国家,却难以全部答出,并且对邻国处在我国的哪个方向并不了解。这时,就要利用地图来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对于地图的观察之后,就能够快速的说出老师所提问题。另外,这部分知识强调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学生还没有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能难以理解我国的人口为了什么呈现出这样的分布趋势。老师在实践教学期间,借助和学生共同分析我国的疆域地图,就能够察觉到我国东部区域的地形比较平坦,平原与丘陵居多,气候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西部区域即使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大多都是高原、山地以及沙漠,气候也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借助这一系列的分析,能够总结出东部地区对比西部地区有着很大的地域优势,这也是东部地区发展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的原因。
三、将地图作为工具,构图明理
图例、颜色以及注释看似不重要的因素,通常可以传递出更为重要的信息,山川、河流以及地形的分布,也经常影响到一个其地区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借助一张小小的地图,常常可以把“天文地理”都收入眼底。所以,老师在进行以图导学期间,应合理化的指引学生对地图信息做整体的解读,同时在适当的分析、大胆推理的前提下,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进行解释。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只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且对培育逻辑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进行《河流和湖泊》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黄河出现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课本的主要内容,而其原因的展现就务必要依靠图像系统。老师在针对黄河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展开分析时,就可以借助中国地形图、气候类型图以及气温曲线降水图,尽量让学生观看到黄土高原区域降水情况的记录片,这样不只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知,也可以为其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线索”。学生能够依据老师所给予的图片材料,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就地形、气候这些方面试着对黄河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解释。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有效的发挥出图形所具有的作用,指引学生应用已有的河湖知识对于这个地理现象实施判断、分析、概括,进而培育学生自身地理思维能力。又如在进行《长江源流概况》教学时,老师能够让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水系图和景观照片,来了解长江河流上中下游的具体划分,进而对于长江的概况有所了解。
结束语:借助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以图导学”这个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应用拥有很大的优势,其能够提升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自身的读图能力得以提升。所以,在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时,运用“以图导学”这个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文中的案例仅有“以图导学”教学方式的一些运用,更多的运用还需要地理老师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雁.“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赵宗逵. 浅析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8.
[3]赵华.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