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曲玉静
[导读] 近年来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曲玉静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苑小学     157099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既是社会对场馆教育的认同、也是对音乐素养重要性的认同。尤其是场馆教育对音乐教育影响力得以彰显。本文分析场馆教育活动的研究意义,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升小学音乐素养方面音乐场馆的相关促进策略。包括积极探索场馆资源的利用方式、逐步探索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途径、提升场馆设计及科普人员的素质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场馆中的应用等手段。以期崔进社会对音乐场馆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场馆教育 ,音乐教育,对策分析

一、探索场馆教学的意义
(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小学阶段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思维模式上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尽管易于被激发,但是往往还不稳定,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就丧失学习兴趣。场馆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有助于加固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小学生将短暂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学习习惯。
(三)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场馆教学能将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为了研究场馆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笔者在牡丹江A小学进行实地访谈,包括音乐教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生家长。
(二)观察法
主要观察的内容包括笔者授课班级学生、牡丹江A小学其他搬家学生学习状态。通过观察发发现现有场馆教学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内容。
(三)文献分析发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研究国内现有音乐教学、体育教学、美学等艺术类教学情况,尤其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场馆教学对学生美学等艺术类教学的分析。万方数据库中对场馆教学类研究共有论文3486篇。学位论文1479篇,期刊论文1896篇,会议通稿等111篇。年度平均论文约300篇。研究论文的规模在学术研究领域尚且不足。
三、场馆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学对场馆的应用率不高
首先,学习与教育之间上存在争执。部分学校、家长等对应试教育仍然比较偏重,因为场馆教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体现不够明显。进而影响学校和家长对场馆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可程度。
其次,社会环境对场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场馆的应用目的是娱乐和体验而不是学习,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效果不明显进一步加深对场馆学习的轻视程度[1]。
(二)当面针对教学应用的场馆数量不足
受市场需求、资金及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面针对音乐教育的场馆不多,多以科技馆和博物馆等的方式存在,这些限制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场馆的应用,尤其是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场馆更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场馆。
(三)学生音乐素养不高
学生的兴趣、先前知识和经验、参观动机和期望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学生不具备展品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就很难与展品发生有意义的交互活动,进而影响学习效果[2]。兴趣既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也反映了参观者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认识和了解展品,并参与相关的活动。
四、场馆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推动音乐教育向信息化发展    
数字化场馆是信息科技的重要应用。对音乐教育来说,教师不仅能够通过场馆展示大量集声色、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音乐资源,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类型,并用形象化场馆辅助展示,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和多元认知,让学生在音乐节奏、旋律感知、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上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彩[1]。

不仅如此,场馆的交互性特征也让音乐教育形成了教育互动模式,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教育,而是以其兴趣为基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提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促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场馆教育强调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体验感和主动性。教育领域目前越来越重视被教育者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反映,也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化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取向出发,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教育。
(三)促进以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强调学生音乐表达能力。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不仅是作为听的主体和接受的主体,同时它也是音乐的表达主体,也就是说,音乐的音色、节奏、旋律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理解来进行创造性地应和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音乐的形式,也可以是舞蹈、感想等。音乐教育场馆提供可视化、可触碰的教学手段,VR等虚拟技术也提升场馆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生与音乐的互动。
五、利用场馆提升小学音乐素养策略分析
(一)积极探索场馆资源的利用方式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中小学校应该积极尝试利用场馆教育资源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国内一线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场馆应用,北京市不少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一些场馆开展参观和探究活动。甚至能够为学生提供多重选择和多样化安排。有的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意向场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跨年级分组,并且针对不同场馆类型配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们参与场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二)逐步探索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途径
首先,建立以教学功能、展示功能和教科研功能为核心的科技活动中心。借助打造科技活动平台实现全区中小学科技资源共享;其次,结合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科技类活动课程;最后,与学校联手,从校长管理支持、班主任有效组织和与相关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三个方面确保科技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三)提升场馆设计及科普人员的素质
从场馆设计者角度来说,数字化场馆的设计应注重声、光、电以及其他高科技的综合应用,采用奇幻美妙的情境等展品呈现形式,激发参观者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知中进行知识建构,通过“做中学”“体验式学习”以及“互动学习”。
通过展品设置、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场馆环境氛围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展品的呈现形式和说明等,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照片缝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场馆展品的多样性呈现和增强参观者体验感知。
(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场馆中的应用
移动互联、虚拟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够从任何位置共享信息,提供反馈和增强,扩展非正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4],为参观者创设感官刺激丰富、高度沉浸、贴合现实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改善了数字化场馆展品呈现形式和参观者体验感知模式,使参观者通过感知体验和实时互动的方式,提升临场感和沉浸感[5],最大限度地获取场馆展品的信息知识,从而激发参观者的学习探究、反思的动机和兴趣,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六、结束语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将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方式相结合,但是如何结合、怎样结合均还在不断的摸索。可通过应用场馆教学存进教学改革,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此要把校外场馆学习列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有机会参加场馆学习活动,实现场馆学习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其次,场馆的设计者及服务者也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信息技术得应用、提升设计及讲解月教育教学的融合,存进场馆在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际平,许亚锋.新媒体、新技术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18-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6.
[3] 柏安茹,土楠,马婷婷.我国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Jl.电化教育研究,2017(4):86-93.
[4] 高义栋,,闫秀敏,李欣.沉浸式虚拟现实场馆的设计与实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展馆开发为例[Jl.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