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梅
湖南省衡山县第二中学政治组
摘要:对高中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通过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培养科学精神;通过促成多部门合作,提高法治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种的活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是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按照新课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利用多元化的策略开展政治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但很多时候教师“重分数轻素质”,教学为考试或升学服务,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不够,这就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加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带领学生提高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努力:
一、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远隔万里的事件一旦在网上传播可能很快引发人们的热议。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来帮助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比如我们学校每晚七点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通过观看新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大事,从而对党和国家有更深的了解和认同,能更好地去思考国家的方针政策并有效执行。除了收看新闻联播,我们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因此我在上课前搞了一个三分钟的“新闻播报”活动,让他们对最近的一些时政热点进行分享。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进行分享,不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而且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能够自觉将我国与西方各国的政治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的制度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及选择,从而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政治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如果那种以老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不变,课堂将变得枯燥乏味,将很难调动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比如说开展情境教学,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大大加强了课堂趣味性,还可以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我在讲授《新时代劳动者》这一课里,设置了失业、求职、维权等几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思考:面对失业,你会有何想法和表现?求职的道路困难重重,你会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却受到不公正待遇,你是忍气吞声还是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可能会有不同的做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理性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除了情境教学,我们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等等形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性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促成多部门的合作,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高中生应该要树立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现在的高中生,初中时已接触到基本的法律知识,但基本上都停留在了理论知识阶段。虽然多数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每年也有几次法律知识讲座,但大多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促成学校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组织观看法制教育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学校可以联系法院,允许组织部分学生参与法庭的旁听,通过身边熟悉的人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指导我们组织模拟法庭,邀请他们定期进教室交流等活动,由于亲自参与了相关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而自觉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升法治意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都不愿“坐井观天”,不愿封闭自己,他们希望有机会出去了解国家和社会,去参与公共事务。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教材和时政,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比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教学中,播放“十九大”开幕式视频,让学生如同置身于人大会的现场,更好理解人大和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人大代表的角色,对学校或周边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往往都比较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后我们可以与政府部门、与社区联系,积极为学生参与公共管理搭建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如:“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湘江”征文活动、“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游行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通过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这些都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育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2]陈从宇.浅谈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