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蒋雪梅1, 2,王贵学 通讯作者1, 2,杨星1, 2
[导读]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蒋雪梅1, 2,王贵学 通讯作者1, 2,杨星1, 2
        1.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2.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400030
        摘要: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本文就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显偏颇的问题讨论了何为综合素质教育,如何达到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新层次。
关键词: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思考
一、前言
人才培养既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是任何一所大学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环节,一流大学更应将培养一流的人才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地位。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其具体体现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多元化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化结构大幅度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在逐渐大众化的同时,社会对高校各学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培养人才上除了专业水平需要大幅提升外,学生们的素质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早已有体现,但现行高校教学模式普遍认为:人才素质能力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任务,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任务,从而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独立,这就不利于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出来。以重庆大学的生物工程(以下简称“生工”)和生物医学工程(以下简称“生医”)两专业为例。这两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外延已经要求广泛包涵以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新知为引导前沿,融合众多工程科学与技术于一体,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两专业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科技进步,推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创新性”已成为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表征。但目前这两个专业依然面临着诸多培养难题:
(1)没有全面落实职场所需的人才能力素质目标,偏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素质和能力培养,而后者是产业界更强调的。
(2)在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生目标、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这些“通识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样与那样的欠缺,在社会层面上则表现出怯于应对多样化的苛刻需求与来自行业的挑战。
(3)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没有正解理解社会和产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且没能将社会和产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转译成可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效培养的“语言”。
(4)“通识”培养过分依赖于通识教育,而与“专业能力”培养相对独立且缺乏连贯性,未能内化到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
(5)学科导向,各课程间鸿沟很深,没有关联,特别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每个教师抱一门或几门课,只追求自己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完备性,有些时候忽略了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不了解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而事实上,上述问题不仅仅只是生工、生医两专业的独有的存在问题,也是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1-3]。
三、综合素质教育应该的模样及培养措施思考
针对上述高校目前的现状问题,为了更好地在高校中达到综合素质教育总体提升,我们思考中国高校教育的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模样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下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既要具有通识教育中所要求的通识能力,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生目标、沟通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要具有专业能力,即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体现专业技能的能力。
那么,在高校如何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受4年本科教育或者3年研究生教育之后,既有通识能力又有与专业能力呢?
首先,学生一线接触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要有足够的含金量,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要在充分考虑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蕴含人文等通识能力的培养要素。摸索宽学科、长跨度向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模式。结合“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内涵,从新生研讨课出发,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作为示范,探索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摸索将能力培养切实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模式和手段。结合不同课程的具体目标,将探索出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普及到其它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第二,实习教学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而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因此,一定要大改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不足、实习难、实习质量不理想的问题,结合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内涵来定性指标。探索和建立基于企业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或共建共享模式的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结合研究型学院的科研优势以及其附属医院的广泛合作关系,探讨和建设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结晶和升华,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将“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上述优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有效融合,编写适合真正素质教育的相关教材势在必行。
第四,优秀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必须得有严格合理的监控体系和保障措施才能实现其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生能力增量的最大化。结合专业特征,探索和确立体现“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根据该定性、定量指标,探索以课程为单位或以课程模块为单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手段。
四、结语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号角已经吹响,高素质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因此,针对高校现有课程,相关改革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需要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一起努力,从课程到实训,都能让学生真正达到综合素质教育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慧敏,素质教育三十载助力民族复兴梦,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9, 74: 20-22.
[2] 穆爱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素质之我见,当代家庭教育,2020,1:36.
[3] 李凤林,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神州,2019, 30: 170

资助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NO:171003),2019年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cquyjg19311),重庆大学本科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团队(2016年12月立项),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 2019CDXYSG0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