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燕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学校 614500
摘要:汉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都牢固掌握汉字,这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因为学生普遍年龄很小,无法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理解能力也不强,这增加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从低年级学生学习规律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识字教学
引言
识字教学作为最基础的教学部分,实际是为语文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的步骤。学生只有在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课程开展下,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为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而言,课程模式的陈旧老化难以吸引学生,导致了对识字教学兴趣不高,使得教学过程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得识字教学工作得以有效顺利的开展。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识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促使学生识字能力不断提升。只有学生记住更多汉字,才能保证日常交际的正常进行,既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为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打牢基础。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领悟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对汉字意符、音符和记号等理解更加深入,并感悟到所有汉字的创造与生成均包括一段历史,具有一定的含义,并理解到中华文化与历史精髓,因此提升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小学语文要求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事物的关注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汉字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教学形式。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活跃度,在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形式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例如,在《天地人》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教师要讲解“天”这个字的由来:古人造出来的“天”在人们的头上,有一个圆圈表示头顶上的空间,这个字慢慢经过演变成了现在的“天”字。还有“人”这个字,古人造出来的“人”像垂着手臂直立行走的动物,慢慢经过篆文、隶书等的演变过程,形成现在的“人”字。
(二)拓宽识字应用范围
在当今的识字教学中,课本文本学习是识字教学的来源之一,也是学生识字后应用的主要范围之一。这样学习、应用的范围是局限的,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到更多的汉字,也没有让学生将学过的汉字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各处。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还应该拓宽识字的应用范围。例如,学生识字后不仅仅只能再一遍遍的朗读课文加深对学过的汉字的理解与应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选择几首适宜小学生的古诗词,从全新的内容让学生温习、学习汉字,这符合了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并且有效地去学习识字。
(三)借助图画,形象识字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像感知与接受优于文字。教师应该图与字利用起来,指导学生在看图中识记字形,加深对字义的理解。例如:在《日月水火》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日”字,教师要将“日”字甲骨文形体呈现出来,学生看通过观察发现太阳为圆形的,并能够说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之后教师将汉字“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轻松明白了“日”代表“太阳”。在图与字对照过程中,学生将对象形字产生深刻印象,理解也更透彻。教师要从学生思维能力出发,鼓励学生学生充分想象,如在“哭”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忘记写一点,对此教师需要将小朋友哭的图画进行展示,要求学生通过简笔画画将小朋友哭的模样画出来。教师则解释“哭”上两个口为眼睛,一点为眼泪。这样学生理解起来非常轻松,也能正确书写,提升了识字的效率。
(四)充分利用识字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字典的妙用。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所以,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查字典,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草”字时,可以先让学生查找带有偏旁草字头的字,学生们在找到后会积极回答,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简单掌握查字典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对识字教学有了更高要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不断转变识字教学策略。教师要注重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确保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也能规范、正确书写汉字,为今后学好文化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筱蔓.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的有效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9(51):55-56.
[2]李玲.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23):37+36.
[3]王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9(S1):99-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