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寒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镇华佗中心中学 236800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教育方面也出现了重大的改革,互联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也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微课的使用也是对于传统的物理课堂的一种变革,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前要讲的内容录成一段小视频,学生可以在联网的状态下,通过移动设备在特定的平台观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后观看微课,达到促进学生预习、知识理解和复习的作用,促进初中物理的教学。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化发展,微课可以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师将微课运用到物理实验中,可以将知识与科技完美地结合。它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加方便地进行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同时,微课教学的多层次化特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一般指的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为目的,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或者是内容展现给学生学习。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要求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几乎全部的学习目标,课后配以适当的物理作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比较有限,初中生的学科比较多,知识繁琐,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任务比较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教师要事无巨细地完成教学目标。微课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课堂带来了时间的延伸,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当堂掌握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物理的程度,在课后及时进行补充学习。
二、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微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从理论上说,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都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上课时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他们或打瞌睡,或东张西望,或出现走神的状态。总之,他们没有专心听课。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初中学生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基本上都跟教师采用陈旧而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关。因此,物理教师在上课时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利用教材书本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节课都要紧盯书本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长期如此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排斥心理。
这种排斥心理一旦形成,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学习物理的成效。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要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帮助初中物理教师解决这个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光现象》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小视频,为学生播放光在折射、反射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在观看完微视频后,就会对光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积极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通过微课开展课前预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若是预习得当,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课上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对于一些知识点,会有自己的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重点学习的,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预习掌握的,再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不熟悉的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前就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利用微课,能够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门课程中由同一个教师授课,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想法及见解。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对物理学科都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在此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将微课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分为不同层次的视频,将这些教学资源全部提供和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由浅入深地观看和学习。这样的微课分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有更透彻的理解,还能够增强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堂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喜爱程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前预习、实验课的进行和课后复习等,是一个值得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教学[N].发展导报,2018-12-25(018).
[2]原淑娟.试论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C]..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4期(总第227期).: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18-19.
[3]向斌.微课制作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