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桃粉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中学 655400
摘要:当前,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已经严重落后,不能跟上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学困生也越来越多。在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相关教育部门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从根本上减少学困生的数量,让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对策
引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的队伍也在逐渐扩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特别是数学学科这样一个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逻辑思维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有限,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教师只有帮助学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才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本身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一是于学生在学习习惯差。比如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认真对待作业,心思不用在学习上等。二是缺乏学习动机。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学习没有动力。三是学习方法不当。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总结、反思,失败次数太多放弃心理增强。
(二)、教师讲课方式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讲课时,会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课时,只把书本上简单的数学知识点教给学生,并没有更深一层去讲解。因此,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形式,没能让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会更困难,这是出现学困生的因素之一。
二、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只会导致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
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学困生适当的鼓励,即采用激励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予肯定的赞扬和鼓励,而对于回答存在偏差的学困生,教师需要采用委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既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至于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后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自已存在的问题,并达到提升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改进数学教学模式
经过了解大多数的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具体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由于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情况不一,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一种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总结,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及时转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因材施教,促使学困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要让学困生跟上数学教学的进度,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数学教师才能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叫对学困生展开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师教学的方法以及内容,才能被学困生们牢牢地记忆和掌握。且针对学困生,教师的教学难度以及进度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即采取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避免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同时,教师在向学困生讲解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阶梯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以利于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其次,在给学困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按照阶梯式的原则,适当地对基础题、延伸题以及训练题等进行安排,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结束语
众所周知,数学成绩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学校、家庭的支持。由于受小学时期积累的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虽然不能转化所有的数困生,但对于采取积极教学干预措施而受益的那些数困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而所有学生由此培养的自信与数学思维习惯也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马楚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151.
[2]甘宏.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57.
[3]陈松.浅析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