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9期   作者:沈妙端
[导读]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沈妙端   
        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省 漳州市363000
        摘要: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萌芽阶段,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结合问题启发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还要重视活动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合作意识,深化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考;数学意识;情感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化,数学核心素养已是当下的一个“热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阶段就要逐步培养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利于个人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史宁中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思维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觉得数学这门学科是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排列问题》这节课时,我创设参观数学广角的教学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打开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组成的不同的两位数,学生想要进入智慧乐园玩游戏就得先把所有的密码的可能性都写下来,孩子们在交流中知道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最终公布密码时,兴趣高涨,十分愉悦,内心充满期待,迫切地想要玩智慧乐园的游戏。这里我创设了涂色游戏,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给小精灵家的两扇窗户涂上不同的颜色,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很快就能完成作品。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激发探究欲望,掌握了简单排列的方法。低段的孩子尤其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二、启发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疑是创造的火种。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考密切相关,缺乏数学思考的人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多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质疑——问题——思考——交流,使得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训练,以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快能明确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235。接着我顺势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235这个数吗?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应用,经过独立思考后,展示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有用计数器、小棒、方块、人民币、算盘、图形等方式表示出235。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这正体现了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知识内化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增强数感,培养数学符号意识及创新意识。所以,思考是创新的基石,数学课堂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三、重视活动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课堂教学中,要让孩子经历操作活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建构。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课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周长的概念,而应该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量一量、描一描等活动,让学生逐渐清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如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有些学生很容易受直观感觉的影响,图①看起来大一点,就认为图①的周长大,这时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便能明白图①和图②的周长一样大。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记忆也就更深刻,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思维品质。以后再碰到这类型题,头脑中已有移动的方案,通过空间想象便可以判断出来,已经形成了数学模型思想。
        四、增强合作意识,深化情感体验
        儿童天生好奇、好探究、好分享,任景业校长倡导分享式教学。他认为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分享这一环节。分享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平等、民主、自由的数学课堂氛围,并教会学生敢于分享、善于分享、乐于分享!笔者认为,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位学生都能善于表达交流,思维才能发生碰撞。就如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有一些教学难点,往往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交流,最终迎刃而解。这个过程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孩子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会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富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