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9期   作者: 庞锋莉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对数学教学有着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明
        庞锋莉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对数学教学有着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将书本知识向着培养学生能力、性格方面倾斜,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对计算的兴趣,增强学生利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要性;教学措施

        我国当前教学的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能够基于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态度角度出发,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不断促进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有限知识,应当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这门学科涉及到很多计算内容,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意义,并利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经常会出现思维不集中的现象,这主要是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若是教师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激起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1]。
(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社会主要是需要一些有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当不断创新思维。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举一反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多多开展计算教学,可以将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增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2]。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措施
(一)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融入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十分常见,可以将其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他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看他们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并且对概念进行灵活的运用。学生在对概念初步掌握之后,应当将概念形象化,以此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过程中,在学完相关的知识概念之后,学生能够对运算中的加减乘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较好的理解。然而,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除法与减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例如,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被减数除以商等于除数等。这些知识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困扰着学生。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举例子,让学生以最为简单的除法以及减法算式出发。例如,3+5=8、8-5=3,从这两个式子中可以得出,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接着,教师可以再举一个算式,如8÷2=4、2×4=8,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记住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概念,并且利用8÷4=2来理解被除数除以商等于除数这一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如8÷3=2……2,再引导学生们自行推导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8-2)÷2=3,即被除数减余数除以除数等于商,2×3+2=8即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等等[3]。这样一来,在增强学生们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挖掘他们的探究能力,不断强化数学教学质量。
(二)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融入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经常会用于数学解决问题,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不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计算时看到文字较多数据较大的内容就不愿意去去阅读和思考。
        例如,我们在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在写乘法以及加法方程式时通常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解除法或减法方程式需要使用到等式的性质,解答过程要比加法与乘法的过程复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使用到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们由于解题经验不足,在选择方法时容易出错、钻牛角尖,很多学生根本无从下手。例如,我们在学习解方程43-X=27时,教师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减法算式来引入。如8-6=2,则6=8-2,同理X=43-27,X=16。若是在解64÷X=2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去解8÷4=2,从而知道8÷2=4,由此可以得出X=64÷2,X=32[4]。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快能够了解到方程各数之间的关系,以此更好地解方程,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各种比赛
        在实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总结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开展针对性的计算比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也能够踊跃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例如,我们在学习“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对各种运算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在活动中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掌握混合运算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提高数学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尤其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巩建文.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0,(68):65-66.
[2]何玲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8):116.
[3]刘蕾.新课程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63):81-82.
[4]简佳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5):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