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旖旎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湖南省 长沙市 410006
摘要:基于新课程的全面改革,本文将会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的设计活动进行阐述,以此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强中,对其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课堂设计;
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的深入改革下被全面推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转而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对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地理学科的特点为前提,以学生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地理知识为基础,在对易于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设计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1]。如此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一、结合实际,体验生活
初中阶段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促使学生拥有了相应的生活经历。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教师要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课堂活动展开设计的教学要求。对此,作为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应当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依据,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以所要讲解的知识为核心,对相关的完整地图进行提前准备。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地图的帮助下,对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展开课前预习。接着,教师要在正式讲解课程知识之前,以地理知识为前提,展开较为简单的地理实验,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地理实验的观察。而后教师就可以对课程进行深刻讲解,并在深刻讲解后,让学生对之前所展开的简单实验进行补充。
如,教师在对“气温和降水”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首先就可以对相关的地图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读图之后,对同一季节、同一纬度下的海洋和陆地的温度进行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实际地图和实验的观察,对同一纬度下,海洋温度和陆地温度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思考当中,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教材前后的地理知识,以及利用对实际实验的分析总结,明白“海水升温、降温的速度比起陆地升温、降温的速度要慢上许多”,进而也就能够得出“在同一纬度下,夏季的海洋气温会低于陆地的气温,但是在冬季,海洋气温会高于陆地气温”的结论[2]。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在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手动绘图,成图于心
地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大多数是有着相应的地图的,这些地图,为学生地理知识的高效掌握提供了巨大帮助。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可以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后,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指导学生手绘地图,使得学生能够在眼到、手到和心到的情况下,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以“交通运输业”教学为例。
其实在地理教材上,有对我国的铁路干线图进行展示,但是因为图中的铁路线过于复杂,信息内容也实在太多,以致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铁路干线简图进行手动绘制。首先,作为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的简图,并在其中,画出一个五角星,而后告诉学生,此五角星所代表的就是北京,并指导学生在课本的铁路干线图中找到北京。其次,教师可以在黑板的简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在上面画出一个圆圈,以此代表上海,并让学生在课本图中,对上海的位置进行寻找[4]。接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提问,北京到上海是什么线?此时学生就能够以铁路线的命名方式为依据,回答出“京沪线”。之后教师就可以以此方式,对更多的铁路干线进行绘制。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各铁路干线名称、位置的熟悉,教师还可以以简图为结合点,指导学生展开一场虚拟旅行的活动设计。如,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标识出从长沙到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的干线,并在之后让其思考,从长沙到西双版纳最短的线路为哪条?能否对其铁路干线进行描绘?如此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加强学生对自己身边地理知识的发现和关注,能够在对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行掌握后,重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在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小组合作,深度探究
新课程的“新”,不仅强调了新课程目标要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还明确了新课程结构的构建,更是对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强调,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倡导。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前提,指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高效的小组合作当中,互相帮助,体验成功。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的地形”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对中国地形的阶梯示意图进行阅读后,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相对应的分界线、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等进行分析和填写。在学生填写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深入学生,对其填写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对其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时,对其展开适当的指导。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倾听,要学会相互配合,并对速度较快、正确率较高的学习小组展开及时的表扬。另外,在这样的填写当中,由于学生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了中国的地形分布,此时教师就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线条,对我国地形的三个阶梯进行划分,并以每个阶梯的不同颜色为依据,自己制作出中国地形分布图[3]。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可以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明后,对知识进行完整的发现和理解。利用如此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更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展开锻炼。从而在其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中,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增强。
结语
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活动,对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对此,初中地理教师更是要注重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如此方能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的增强中,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质量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青.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初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0,(3):34-36.
[2]邱英.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有效性探索[J].城市地理,2015,(20):219.
[3]任强.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7,(7):166.
[4]杨洪举.解构新课程初中地理的课堂设计活动[J].科学中国人,2015,0(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