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9期   作者:王芝秀
[导读] 德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德育工作的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行为习惯
        王芝秀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九完全小学,云南省 大理市 671000
        摘要:德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德育工作的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观念的形成,也关乎着班级氛围的变化。在当今时代,班主任需要从网络、家庭、班级三个角度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需要健全网络德育策略、健全联动家长策略、健全班级德育策略,以此将班主任、学校、家长的拥有的德育资源拓展并渗透到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小学生能够在全面的呵护引导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策略

        小学德育内容较为广泛,如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等。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关注的通常都是学生在课堂或者课间的表现。但是对学生而言,教师是需要畏惧的存在,当教师在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有所收敛[1]。而在教师与家长不在的网络、其他场所,学生们的不良习性就会表现出来,如说脏话、抄作业等。因此,班主任在设计德育策略时,应当拓展德育教育的渠道覆盖范围,并加深德育的深度,以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健全网络德育策略,增强德育教育深度
        在当今时代,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聊天互动成为了学生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许多班主任只意识到这些内容对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危害性,而忽视了网络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性,以至于联合家长一味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这样的禁止自然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并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当健全网络德育策略,以网络途径对学生进行优质的德育。
        网络德育策略应当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班主任需要借助学校的力量建设网络德育渠道,这一渠道应当寄宿在网络平台中,如超星等专业学习网站或者B站等门槛较低的网站。班主任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与其他班级的班主任一起制作或者转载高质量的德育视频,以这些德育视频对学生进行课外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杨铭宇”参加近百次公益活动等类似的事迹制作成趣味的德育视频,然后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其次,班主任需要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互联网应用方式进行一定的监督与引导。班主任应当引导家长应用表格记录法,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家长在学生每次使用互联网时,都要求学生记录时间、用途,然后在每周汇总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并提出学生在学习、与人交谈、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如此,班主任能够对学生的互联网生活进行一定的监管。
二、健全联动家长策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家长是德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学校中,班主任能够以自身的身份与其他教师进行良好沟通,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监督,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而在家庭中,教师们便鞭长莫及[3]。对此,班主任应当借助网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并就德育教育进行联动。

在联动中,班主任需要引导家长对学生的网络、言语、行为举止等内容进行监督与引导,以此增强德育的教育效果。
        家庭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场所,现实中许多学生变成问题学生的诱因都来自家庭。比如,班级中一位平时较为和善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消极、暴躁易怒、与同学争吵等情况,而在与学生家长沟通后,班主任才发现原来是学生母亲因意外事故而住院了,而学生父亲忙于工作与照顾其母亲,忽视了对他的心理疏导。在了解事情背景后,班主任便以探望学生母亲为突破口,借助学生母亲之口对学生进行教育,然后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好好学习、学会自立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坚强、孝顺的思维意志与思维理念。分析这一案例,其根源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不畅。因此,班主任需要主动要求学生家长保持与自己流畅沟通,即在遇到一些特殊事情时及时告知班主任,比如家庭遇到意外事故、家长与学生发生争吵等矛盾等,以便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三、健全班级德育策略,增强德育教育质量
        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主场,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结合课改中各地班主任提出的德育教育策略,在当前阶段,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以学生自治与教师监督的班级规章制度将学生纳入班级的德育教育中[4]。如此,班主任能够借助学生的活泼、乐于交往与表现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与同学的行为举止,并以劝诫、制止、记录等方式对同学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模仿性与比较性较强,所以当一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其他学生会出于模仿的心理践行同样的不良行为。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班级自治策略,将学生纳入德育的主体中。在实践中,班主任可以依据座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自治小组,将“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内容打印成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然后要求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监督,互相引导。在此基础上,班主任需要设计以教师与学生为主的记录奖惩机制。即小组观察其他小组的行为,在每周的班会评选出最优的小组,而班主任则与任课教师们沟通,了解每天哪些小组的学生表现良好、表现不好。结合小组的互评结果与教师们的评价结果,班主任能够了解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如哪些小组存在着串通互相评优的不良习惯,哪些小组践行了相互监督与引导的良好理念。然后,班主任便可以课间交流等形式对各个小组进行针对性的德育。如此,班主任不仅能够将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发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期,小学生会在网络上接触到许多不良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班主任在设计与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当注意到班级之外的学生生活场所,将德育教育的范围拓展到网络与家庭中。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充分借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力量,拓展德育教育的方式,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12):223.
[2]唐专芳.试论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渗透策略[J].教师,2019(28):10-11.
[3]黄艳琴.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融入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8):126-127.
[4]宋宗丽.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3):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