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四川省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616454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性格与行为习惯都是在此阶段形成的,对于一生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初中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打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本文基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探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策略探寻
引言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小,无法对具体的侵权事件做出判断,即便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时候,也不会懂得去保护自己。有些中学生为了避免自身受到委屈,经常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另外,教师在讲解政治课的时候,常常是照着书本讲解知识点,使中学生丧失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中学生没有形成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中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中学生形成法律意识。
一、法律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与法律密不可分,人民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初中是学生生活的转折点,这个阶段一定要学好法律,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就必须了解、理解、遵守和保护法律。只有懂法,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利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才能为国家出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治教育理念
政治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日常的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意识。只有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他们才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因此,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需要明确政治教学的最初目的,并通过对教材的详细理解,联系实际生活案例,使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政治知识。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时下与中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作为基础案例,让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理解法律知识,进而激发中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以达到政治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三、做好示范引导
教师的个人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而言,其心理较为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明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与标准,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制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应用于政治教学工作当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在初中政治教学当中,树立正面、积极、知法守法的教师形象,是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进行深入研读,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当中。
四、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明确政治课堂上法律意识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教授中学生政治知识的时候,要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所了解,丰富政治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氛围,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宪法意识和义务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让更多的中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政治学习当中,优化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些,保障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政治民主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以及受教育权等等遭受侵害的时候,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利。
五、运用讨论教学法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话语权交还到学生手中,提高其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在自主能动性作用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政治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辩论和讨论等形式深入分析问题,营造活跃的教学课堂氛围。分组讨论和确定议题的形式,是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手段。前者是以3-4个学生为一组,让学生在小范围内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后者则是在全班范围内展开的讨论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使其正确认识相关法律知识的概念与实践应用,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结束语
中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奉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国的基本方略。它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学校学生法律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体的配合。只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学习、认识、理解、遵守和运用法律,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平安校园、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33):31-32.
[2]谭柏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