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高考题引发的思考——论新形势下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德帅
[导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历史高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
        刘德帅
        四川省蜀光中学, 643000
        摘  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历史高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仅凭死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上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的比例上升。
        关键词:  新形势  高考题   课标   教材  趋势  
一、 分析高考题,对比教材课标展开
        首先,要分析高考题,还是深入试题本身,分析各个题大概考察的内容范围在哪里。例如详细分析全国全国卷24题考题的范围较多是先秦的知识点,32题考题范围较多是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的出题范围,33题考题范围比较多的是世界近代史的内容等。
        其次,深入分析选项。分析各个选项存在的意义哪里,它们与正确选项是如何的关系?如正确选项的正确性在哪里?又是如何符合题干知识,跟我们初步思考的差距在哪里也是我们要分析的。干扰选项干扰性在哪里,怎样修改这个选项或题干就能够变成正确选项或改编题。对排除性选项进行修改补充知识点或者拓展出额外的知识点,这样既能明确高考题考察内容,又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把分析课标作为考试的重要位置。近几年的全国卷都普遍重视对新课标观念、内容要求进行考查。对照新旧课标新旧教材呈现出来的差异,了解出题、设问的方式,更好的规范学生答题。例如参照2017版新课标,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例课标新课标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而在2017年全国1卷,2017年全国3卷,2018年全国2卷三年的高考中均有呈现。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2018年全国Ⅰ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④(2017年全国Ⅲ卷·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看似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考点在于考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新中国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产物——政策和制度的延续性)
        最后,研读重视新旧初高中教材。在分析高考题时,对比较教材把握回顾也是非常重要。学生对比教材是潜移默化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迁移学生思维,知道的历史理论知识如何应用试题实践的一个过程。近几年,部分地区新教材已经使用新教材,新旧教材的对比,教材和试题的衔接也会尤为突出。无独有偶的是在新旧教材对比,初中部编教材与高中部编新教材有了承上关系,内容上有了扩展,知识上更加丰富。
        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目录
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下册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第一单 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 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 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 元明清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所以学生做题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过程,不仅要对高考题本身题干和选项分析,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了解新旧教材的对比,了解新旧课标的差异,重视考纲的要求。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新旧教材新旧课标重叠部分的内容, 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和拓展。省略的部分内容,了解来龙去脉,为什么要删掉,走向是什么,可以更多的思考一下。
二、研究高考题,从宏观逐渐深入拓展
    对于高考,我们经常会思考历史到底考什么?考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押题,而是开阔历史眼界,拓展历史思维,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对于高考我们不仅要从基础把握还应该进行宏观分析,针对于近几年高考题的发展趋势,进行学习研究,从高考题的出题来源就行考究。例如钱穆的《国史大纲》,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等。可以跟学生一起来研读考题来源的书籍,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集思广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够夯实学生历史知识,进而拓展学生思维,开拓眼界。关注近年来的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指清楚研学术研究的大方向,紧跟学术前沿,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结语
        在当今新教材即将使用和各地新高考改革即将推行下,我们能做的就是紧跟时代需要,主动变化,从而适应新的变化。老师,在主动变化中需要不断拓宽教学思维,紧跟新时代历史学习的脚步。学生,在主动变化学习中,不断提高历史解题能力,开拓自身思维,培养好自身素养,成为符合大学,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近十年高考试题
[2] 朱汉国 马世力,历史必修三册[M].2009.
[3] 钱穆.国史大纲[M].2010.12.1
[4] 王朝银.步步高学案导学 [M].2014.7
[5] 齐俊友.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应对新高考
        -------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历史教学与复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