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陆安高级中学 516400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乡土历史资源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丰富了历史教学资源,为完善历史教学素材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乡土历史资源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机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
引言
乡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乡土历史文化,这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从乡土历史文化中来,在乡土文化中能得到印证,因此,乡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根本。在乡土文化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传承着世世代代古老的先行者开拓创新后经过历史更迭遗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高中历史,应该让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探寻历史精髓。
一、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常走神,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个步调上,通过引用乡土文化资源,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氛围并产生更多的观点及意见,使学生更能够独立完成思考。通过历史资源的应用往往能够使课堂互动更加有效。
(二)对课堂教学进行弥补
高中历史教材所涵盖的知识内容较多,而历史课程设置较少,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灌输历史课本内容而极少进行历史素材延伸,因此,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通过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能够针对某一知识点与当地历史相结合进行延伸讲解,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更大的话题性,通过不同层次的历史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积极思考,能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乡土历史资源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机制
(一)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的历史学习思路
在历史课本中的课本编排思路来看,历史课本一般通过年份和时间脉络来展开历史探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时间脉络。
学生从课本上熟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方面,教师可以把同一时间维度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可以再穿插当地的当时地方历史,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当地人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来反映当时中国历史的一些大事件的折射,对于世界历史亦是如此,这就是乡土文化资源下新的历史学习思路的构建。
(二)乡土历史资源开拓了历史教学研究
在高中历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事实牵涉到的相关史料,一般都是比较宏观的素材,或者有专家专门研究,学生接触起来比较困难,在研究方面有一定难度,不太适合高中生进行研究。但是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恰好突破了这一局限性,有着独特的地域性,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借助乡土历史资源,探究乡土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体验,还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的史实实证素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教师可以把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查找相关文献,记录特定时间书院的建设、招生模式、教学内容、科举考试内容等,以任意角度作为切入点,完善考察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对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本地书院建设规模及办学思想的改革,开展历史实证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更好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学生通过乡土历史资源,论证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历史论证素养,养成良好的历史探究习惯。因此,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考证,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历史实践体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开辟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乡土文化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学习乡土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心去寻找,周边有许多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红色纪念展览、革命英雄事迹、考古发现、科技发明等,教师可以通过它们来讲解一些历史知识问题,就这些对于学生来说熟知的周边的环境资源和地方史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代政治、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从而主动接受新知识。通过利用微课技术,再现当地历史场景和历史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背景,感悟家乡历史,使学生更快地自主学习和思考,优化历史课堂。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效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丰富了历史教学文化内涵。借助乡土历史资源,论证历史史实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历史体验,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理性对待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及历史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李.谈如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率[J].才智,2019(30):97.
[2]陈顺灼.挖掘乡土资源,提高历史课堂实效——以宁德地区乡土资源为例[J].教育观察,2019,8(29):35-37.
[3]张君沅.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