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嘉鸿
普宁市麒麟镇新溪小学
摘要: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更是飞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但是体育的教学工作却存在一定的限制,教学内容过于呆板,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些原因导致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本文以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目的,探讨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应用;探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我国的体育教育不知不觉已经发现了30多年。但是体育教学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学习没有一定的积极性。所以赏识教育就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帮助他们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赏识教育就是以鼓励,宽容,尊重等作为基本原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顺应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一、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赏识与鼓励,每个人也都希望在自己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时能够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在我们赏识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受教育者的优点。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特点。不能过多的关注他们的弱点,让他们承受过大的心理负担,要让学生们在心里感觉到自己就是好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从而不断进步做得更好。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鼓励,宽容,尊重受教育者们,恰好这就是受教育者们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的。然而,尊重的前提就是爱,所以爱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之处。只有对这些受教育者抱有爱才能从心底里去鼓励他们,赏识他们,从而更好地展开学习教育。然而尊重学生的前提,也就是爱学生。这才是抓住赏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深刻地进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赏识教育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成功,前提是教师要用尊重,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让学生更有自信。相反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总是抱有埋怨的态度,过分夸大学生的弱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失去信任,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自信心以及自尊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耽误学习,影响学业。赏识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重视教育方式的差异不断地鼓励学生,强化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而且充满自信,从而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们的潜在动力。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语言少时给予学生正面肯定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赞赏法是最能够激发学生潜力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可以表扬体育技能好的学生,也可以鼓励身体素质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抱怨自己成绩不好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教师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有积极性去完成体育项目。这样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但是体育教师也要注意几个地方,就是在表扬学生的时候不要有所保留,要时刻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然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寻找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极的进行鼓励与欣赏,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赞赏和批评学生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根据调查来看,经常被夸赞的学生,他们的优点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但是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出现错误的频率也会大大增加,这就是采用语言赞赏法所能达到的一种效果。
2.运用体态赏识给予学生正向暗示反馈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鼓励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运用体态赏识给予学生正向暗示反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态语言就是利用身体作为桥梁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说,表情,手势等等这些微小的动作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比较频繁的几种体态语言。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时,教育者也要注意通过体态语言来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从一些问题上来说,这种体态语言就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在体育锻炼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学生通过坚持完成了它,这时候教师的表扬肯定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教师都必须要进行一定的鼓励与表扬,积极对学生进行赞赏。在鼓励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大拇指进行赞赏外,还可以对学生微笑或者点头用眼神交流等等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学生惧怕高难度的体育动作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以及点头都能大大的鼓舞学生。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并且建立相应的信任,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无疑是非常好的鼓励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赏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常识教育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尽量多的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学生给予肯定,多去鼓励尊重学生,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
参考文献:
[1]安晓丹.浅谈赏识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6(23):108-108.
[2]李理.中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0):72-72.
[3]陈爱玲.小学赏识教育应讲求“四字”[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