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223200
摘要: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经常动手实践,以此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训课堂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效率的实训课堂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能够使得学生正确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此,对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课堂效率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课堂效率
引言
当前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计算机专业,并将计算机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改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在招聘人才时,企业不仅看重面试者的专业技术,对其道德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低,不愿意上课,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当教师在面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的中职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实训课的重要性,也没有更新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制的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而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了师训课堂效率偏低。
(二)学习方式缺少灵活性
在中职学校中,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上处于初中阶段。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基础差、学习方式欠缺等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式过少,很难灵活地进行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三)评价标准有缺陷,抑制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与科学性,科学而可靠的教育方针与教育体系是帮助学生培养自身专业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不清晰,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与教学质量。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必须完善相关评价标准,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以及课程考核体系。
二、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实训兴趣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强调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高效率教学模式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训课堂的效率。(1)教师要紧跟时代教育改革,改变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心底里认可实训课堂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2)学校要组织开展教学培训,教师自身要学习“什么是高效率的课堂”,从而掌握提高实训课堂效率的方式;(3)教师要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网络和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其优势来进行多样化教学。通过以上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使得计算机实训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
(二)重视实际操作和基础理论知识间的联系
老师必须重视实际操作和基础理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既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实操作上,又能够在动手操作时不断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课程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进步,老师讲授课程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尤其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要掌握基础的操作知识,才能进行上机操作,才能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实际上,中职院校的任务就是给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人才,老师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关系,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培养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教材及设备的更新,满足学生实训需求
计算机实训课堂的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专业课教材内容的先进与实用,也离不开实训设备的升级,专业课教材和设备的更新是提高实训课堂效率的有效保障。专业课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先进和实用性程度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教材编制部门一定要关注到学生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对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进行更新,满足教师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且内容的编制不能超过或者低于计算机设备发展的速度,要具有时代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进了大家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案也在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而不断革新,老师必须恰当地利用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育教学方案,争取给社会打造更多的专业能力强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东.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析[J].山西青年,2019(22):191.
[2]米顿.浅谈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情感读本,2019(32):48.
[3]孙磊.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