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云平
临沧高级技工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教研活动是中职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对中职学校教研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优质高效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研活动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践行教学新理念的主阵地,是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和难题的窗口,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学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活动在中职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广大中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学校的教研工作布置了新功课。
关注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各级教研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中职学校在开展教研工作中仍需直面诸多矛盾,解决若干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教研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当前,相当部分中职学校仍处于规模发展阶段,以教科研为主导的内涵发展只能置若罔闻。很多职业学校教研意识淡薄,对教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够引起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另外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教科研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教科研工作的奖惩性制度仍然欠缺,尚未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教研工作只为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时常流于形式。
2、教研职责不明晰、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教研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责权不高,有些中职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教科研机构,有的把教研工作当成了边缘工作,可有可无,无形中淡化了教师兼顾教学和教研的双重职责,造成教研工作走过场、做虚功,既影响教师个人发展,对学校的改革发展也极为不利。
3、教研工作动力不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和教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们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然而随着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受诸多因素影响,师资总量不能保持同步增长,造成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部分学校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大部分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对于教研工作或参加教研活动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教科研成果的价值显现具有长效性和滞后性,部分教师长期不参与教研,对教研工作产生了畏难心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4、教研形式固化、内容单一。一是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深度关注,教研活动常常以会议、学习、通知为主,没有下移到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指导;二是缺乏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协作,局限于狭隘的研究,缺乏开放性的教研视野和形式;三是群体教研的氛围不浓,教师间缺乏充分交流、研讨和探讨,专业间缺乏教师互动。
5、教研成果薄弱,实用性不强。以课题和论文为代表的教研成果是当前中职学校教研工作成效的主要形式,究其原因是参与课题研究和发表教育科研论文是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筹码,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动因。一方面制约了教研成果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因教师盲目追求职称评定条件达标与否,研究往往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堆砌,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忘记了教研工作的初忠,更丢失了教研成果的质量。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教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教研方法、策略、路径的研究。特别是在新的形势要求下,要根据学校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开展教研,促进内涵发展。
二、解决策略
1、提高认识,健全制度。教科研是中职学校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的重要手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思想,为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思想前提。
同时要加强制度在引导和规范工作行为上的保障作用,从教研工作规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工作规范、形式措施、管理办法等方面制定科学、详细的制度规范,如《教研活动管理办法》、《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教师听评课制度》、《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等,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制度保障。
2、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学校要将教研工作提升到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突出教研工作在教学改革、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教研工作从粗放建设到内涵发展转变。结合学校实际,设立专门的教科研工作机构,配足配齐专职教研员,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强化教师的教学教研双重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统筹,规范管理。
3、优化措施,营造氛围。学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及时深入了解教研工作情况,主动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主动承担教研工作,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推动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室领导挂钩联系教研组,一方面带头开展教科研工作,对教研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另一方面帮助教研组解决实际问题,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方面,一是定时间、定地点。对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做了明确规定,确保每周都有教研,每天都有活动,从管理层面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二是定任务、定要求。明确各专业、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目标任务,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做具体要求,避免搞形式走过场;三是搭平台、促实效。学校教研部门积极为教师搭建交流、发展、成长平台,组织开展有效教研活动。通过举办比如听评课、新教师汇报课、集体备课、技能竞赛、读书会、规范化展示等研讨交流活动,打造教研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取长补短,在教研中不断成长,进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强化教研实效。
4、更新理念、突出实践。学校要紧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前沿,以服务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突出全面育人,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常规教研和校本教研相结合,以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将教研工作落脚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育实践中。
一是在教研内容上,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技能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工艺、德育工作、美育工作、教学规范等方面研究。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的发展中寻找研究课题,以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二是在教研形式上,注重多元、互动、现代和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个体与群体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加强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深层合作,鼓励教师走出去、沉下去,以增强教研成果的指导性和应用性。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以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和协同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将信息化手段辅助于新教法、新学法、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创新具有职教特色的教研方式,从而推进教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教研成果上,强化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教研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的过程应扎根于实践,并落脚于实践。如我校在开展教研工作过程中,立足教学一线,避免“假、大、空”,倡导“真、实、小”,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加以研究和解决,总结提炼好的思路和做法,一方面通过规范化教学教研成果展评,发挥优秀教研成果的示范、激励、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召开教学研讨会,将优秀成果进行交流推广,使成果真正服务于教学、落脚于实践。学校教研工作从事务型、管理型向教学型、实践型和学习型转变。
三、总结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应配套文件的落地,我国打出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政策“组合拳”,职业教育正步入快车道,迎来黄金发展期。作为中职学校,应当紧跟新形式,按下“加速键”,迈好改革发展步伐,在教学教研上提质增效。一方面在办学中要凸显现代职教的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另一方面,要持续做好学校教学教研的双边推进、互相联动,进一步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让教师动起来,让活动多起来。再一方面,要注重教研的创新及成效,立足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着眼人的成长和发展,将教研工作的聚焦点和落脚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在教研观念、方式、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实效,突出特色,坚持走教科研之路,高质量推进教学改革,高标准促进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关于职业教育教研创新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2] 周志军.谈如何开展中职校本教研工作[J]. 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06).
[3] 孙占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校长,2011,(12).
作者简介:
甘云平,1981年11月,男,云南临沧,高级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及安全。
联系方式: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西河北路1号临沧高级技工学校 6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