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 何芳 马越 苑成军
哈尔滨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具有事发突然、不可预见、影响力强、危害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引发全世界高度关注。在这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尊重科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引导舆情,显示出重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冠肺炎;公共治理事件;公共传播;对策研究
引言
新冠病毒肺炎,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来说,不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场考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面临一系列困境:“市场失灵”,无法依靠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来防控病毒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预测,而且来势凶猛,让人猝不及防。
1公共传播的界定与目标构建
杨百精、胡奕在《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中提出,以往对公共传播的理解多与传播学邻近学科交错,比如强调公共传播是公共关系专业的扩展或是某个议题下的政治传播,并未从公共传播本身剖析其内涵与要素。两位作者从传播学自身角度提出公共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多元主体;价值规范与实践准则———公共性;内容———公共议题及其背后的公权力和公共利益;发生场域———公共场域;目标与预期效果———认同、共识、承认。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将公共传播定义为:以促进问题解决、构建共同体为目的,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多元主体在真实或者虚拟的场域下围绕公共议题的传播活动。在本文中,这个定义进一步限定在新冠肺炎这起公共治理事件的语境中。公共传播的最终目的,亦即公共传播追求的传播效果,是坚持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促进公共治理事件的顺利发展与合理解决,减少矛盾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新冠肺炎疫情治理中的公共传播机制与策略
2.1政府层面
政府监管机构并不缺失,但需要落实到平台运营的管理者和自媒体个人。若想从源头扼制谣言传播,就需要制定尽可能详细的法律法规,细化大体框架下的规定,让法律法规有实质性的操作空间。虽然谣言的发布者有意隐匿自身,但可通过技术性手段或者信息审核机制加以控制。同时完善信息举报机制,让大众可以随时举报虚假信息。当下,实名制注册账号的办法广泛应用在各大互联网金融、娱乐等平台,再将违反互联网纪律的惩罚条例与个人诚信档案挂钩,这对于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十分有益且高效,也是现阶段可以推广的管理办法。2.2专家学者:增强社会共情,提升专业科普传播的有效性专家学者是公共治理事件传播中的重要力量,是创设良性舆论情境的重要因素,在公共治理事件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使其具备参与公共传播的优势条件,同时,社会责任意识、公众关怀能力、信息传播素养也使得他们成为公共治理事件中的重要行动者。专家学者是国家投入培养、社会整体培育的成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治理事件的公共传播中,承担社会责任,回报国家,回馈社会,充分发挥科学知识普及与良好行为引导的作用,为公众释疑解惑,提升正面形象。媒介也应有效利用公知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深化报道内容,增强传播效果。由于专家学者所掌握的学术知识对普通公众来说晦涩难懂,面向大众的科普传播就需要增强共情能力,考虑公众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状况,从公众需求出发,使用直观清晰、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述和传播,变学术课堂为科普讲堂。同时,专家学者要提高系统整合信息以及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用好媒体,善用媒介。因此,专家学者要从各自的维度出发,配合公共传播的媒体信息发布,从专业、权威、科普的角度与媒体合作,参与信息传播工作,在深入了解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变思维视角,以社会共情的方式释疑解惑、慰藉心理、推动正向舆论,与国家、媒体、社会公众同舟共济,推动公共治理事件的有序发展。
2.3汇集多方专业意见,客观理性消减谣言
及时廓清谣言以正视听是抗击疫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信息公开与谣言传播:有关武汉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谣言分析报告》显示:网民了解的疫情信息越多,就越能提高对新冠肺炎疫情谣言的感知。②针对关于新冠肺炎疫情谣言层出不穷的现状,腾讯推出“辟谣”、百度推出“疫情辟谣”等具有谣言核查、验证功能的平台,采取“较真”的方式,让各种信息集合在一起,让公众自己做出判断。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经过基因组分析后确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而查证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分子生物学博士汤波认为:“穿山甲是否与这次肺炎疫情有关目前不能确定,国内其他团队也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中间宿主,其中水貂的可能性较大。”较真鉴定结果为“疑,尚无定论”。把专业人士的意见集合在一起,更为客观真实和平衡,也让偏激的谣言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中央空调存在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WHO认为:目前还没有专门预防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等被查证为“确实如此”。汇集多方信息和意见,观点交锋,让公众参与谣言的鉴真和查实,可以增强公众对谣言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消减谣言。
2.4“双重风险社会”语境下,危机传播有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信息畅通
“双重风险社会”语境之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机制,这是中共中央深化改革的基本命题。国家风险治理需要前瞻性眼光,体制构建者需要远见卓识,提前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国家风险治理需要包容性,以多元灵活操作规则,有效规避技术化风险,减少制度化风险。马克斯·韦伯推崇自上而下的科层制,认定科层制为“现代社会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突破人类正常按部就班的理性范畴,涉及的不是常态社会问题,需要同时应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挑战。核心行动者能够洞察现代性危机,具有前瞻意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治理防控体系与传播机制建设,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治本之策。烈性传染病如在早期预防出现问题,就会致使病情迅速蔓延,造成严重后果。国家风险治理体制需要在激活国家治理体制功能、提升传播机制有效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后,如果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效能明显不足,互相推诿,则将出现如同乌里希尔·贝克言中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互联网时代,政府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快捷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资讯,回应民众合理诉求。近年来,网络舆情国家治理体系有了显著增强,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国家治理体制功能如何激活,是我们当下要关注的问题。激活国家治理体制需要提升传播机制有效性,完善政府科层制传播架构,及时有效传递危机信息。
结语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用户的各方面体验,但信息裂变式传播、把关人角色的弱化等变化趋势也使谣言的治理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在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本身的传播和资源整合优势的同时,使信息把关落到实处,有效过滤虚假信息,维护和谐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政府、媒体及个人都需要深度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百精,杨奕.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6(03):61-80.
[2]陶文昭.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崛起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2(06):24-25.
[3]陈霞.公共领域的构建与专家学者的责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27-131.[4]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62-263.
本论文由以下项目资助: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疫情传播机制与疫情管理;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疫情预防机制及管理的模型建立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34055;关于疾控成本最优策略问题的建模与求解,项目编号:20201023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