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
吉林省永吉县第十中学
“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相反,它润物无声,如同一天天长长的指甲,几年间变白的头发,你如果天天盯着看,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它在变。”
读完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一句话一直回响在脑海中。是啊,时代在变、教育在变,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改变。拿起校领导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这本书,突然间就领会到了校领导的良苦用心——与时俱进做卓越教师。
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如何做一名卓越教师,如何走向卓越教学?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卓越教学是有深度的教学,需要教师拥有文本解读的能力。
书中提到“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不同于讲得深、讲得透。”这一句话很好的定位了教学的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余文森教授说: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想得深”“想得透”。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学生想要“想得深”、“想得透”就需要教师带领着他们跨越学科知识的表层结构进入学科知识的深层结构,这个跨越如何实现?就语文学科而言,这就需要考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只有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与再发现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深度思维。
真正有味道的语文课一定是能够推动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曾经有幸听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一节《孔乙己》 ,黄老师抓住“手”这条线索,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探寻、发现,在“咬文嚼字”的品味中,走进文本苍凉、沉重的内涵。教师“引得巧”,学生“想得深”,这种课堂的深度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成长上。用一点星火,点燃一片思维的草原,学生们另辟蹊径的精彩发言就是课堂最“燃”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在有意识地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纪念白求恩》——《斯人去,气长存》主题,《猫》——《生灵之殇》主题的设计都体现了我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就在于教育思想,我们往往更多依赖于外物而缺少对于文本的深研,缺少自我的课堂构想,在教参、教学指导的约束下做着最循规蹈矩的教学,那我们就永远无法抵达作者之心的深度。教参应该只是参考,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应只局限与教参,要多于教参,向更深处去思考,更全面地构想。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学而不厌、胸有成竹才是我们从容执教的底气,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应当一直走在学习和进步的路上,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知识储备。
细读文本、深入解读;关注重点、深入探究;告别盲从,个性思考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卓越教学是有广度的教学,需要教师拥有整合的理念。
书中指出“教学的广度指的是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贯通。”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核心词语:“融合”与“整合”。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融合,让知识在生活运用中深入人心;促进学科之间、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让各学科、各部分知识互为辅助,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
从2018年、2019年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语文学科的变化方向——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原有的记诵性客观题越来越少,灵活运用类的主观题比重越来越大,语文教学改革以这样一种“权威试卷”的方式,郑重地带领着大家重新认识语文学科,重新思考语文教学。
余文森教授说:“好教师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深刻理解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能将这种联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纽带,能够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这份“功力”源于他们对于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跨越学科知识的浅层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来落实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师是生活的“有心人”,也是教育的“有心人”。
想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融合”,需要语文教师扩大课堂的外延,不在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而是为了学生“用语文”而“教语文”。走出单一文本,关注知识的共性特征,增加实践运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说一说”“讲一讲”“辩一辩”“劝一劝”“夸一夸”“写一写”这样的综合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也是我们必备的理念,是我们应尝试努力的方向。
生活是多元的,学习也是多元的,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往往需要跨学科整合,北京十一学校早已进行“项目制”学习,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整合的典范。跨学科整合需要各学科联动,对于我们来说目前实施起来仍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他的确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我们要接受这种趋势,并一步步尝试进行实践。我们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学科内整合的典范,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单元整合、跨单元整合、跨册整合,都是我们已经实践尝试过的,虽然对于老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备课压力极大,但是主题学习 “占位高远;关注双线目标;整合、简约;一课一得”这些理念,都是在用“大阅读”的理念实现“大语文观”。
人教社主编温如敏先生说“中高考改革专治各种不读书、假读书。”海量阅读、主题教学是符合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我们应该不断的探寻和钻研,将这条路走下去。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人,我深深认同朱永新教授的观点。
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曾经的教育,未来已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事业,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人。也许,我们离卓越还有着一段距离,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我们就一直走在通往卓越的路上。古语说道不远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说:“卓越”远乎哉?心之所向,梦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