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小组评比——线上教学的关键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谢秀丽
[导读] 2020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停工,商场停业,
        谢秀丽
        湖北省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442700
背景:
        2020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停工,商场停业,学校停课。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国家教育部做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指示。为了积极相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踏上了线上教学探索之旅。
问题出现:
        2月13日,当我兴匆匆地把课件做好后,想来体验一把的时候,发现有个严重的问题,家里没有笔记本电脑,一台老旧的台式机只有音响没有麦,打开电脑,能播放课件,能看到人,就是无法传递声音,根本没办法做直播。用手机有又没有办法播放课件,这可怎么办呢?正在我思考到哪里弄个麦时,正在上高一的侄儿给出了一个主意,你把手机和电脑结合起来不就能直播了嘛。我一听,办法倒是不错,问题是我该怎么结合呢?他见我一头雾水,就说,这个QQ直播不是有个连麦功能吗,你自己用两个号,一个在电脑上发出直播,一个用手机点连麦,你用手机说话,这样不就可以了吗?也是啊,于是我就迅速投入了行动,先在自己家人群里模拟实验,还好,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很熟练的在电脑和手机之间来回切换,就等着14日的直播时间了。
2月14日是我第一次直播,直播前内心一丝忐忑,一丝激动。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过孩子们了,看到视频里孩子们熟悉的笑脸,内心很是温暖。就这样生平第一次直播的经历就开始了。40分钟的课一眨眼就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跟我说再见。我关了直播,一边收拾自己的资料,一边查看手机上孩子们的留言。其中有一条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金妈的留言,她说在我直播的时候,孩子们在群里聊天很是热闹,根本没认真听讲,还问我是否看得见他们的聊天内容。顿时,一股挫败感油然而生。细想也是,我在屏幕前面讲,隔着屏幕,我根本看不到他们,他们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个办法吸引住他们才可以,否则我这课是白上了。
问题解决:
        接下来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能吸引孩子们的参与度,避免他们在下面私聊的问题,又是一番冥思苦想。记得有个专家说过,增加课程吸引力的办法就是设计恰当的问题。虽然线上教学不能面对面交流,但是连麦能实现这种隔空面对面交流。找准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对授课的具体环节进行改进——设计教学问题,增加学生连麦这个环节。比如,针对重点段落,邀请学生连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然后再连麦评价。有了这个改进以后,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当时就提升了。班级里大部分孩子都积极连麦,主动参与到空中课堂当中来。但是我很快又发现一个问题,在线教学毕竟不等同于在校教学,鉴于孩子们的年龄身心特点,不能长时间趴网,可是连麦又需要占用在线教学的时间,如何调控呢?同时我还发现,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加,每次连麦的孩子的总人数都在10个左后,且人员相对比较稳定。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或者全部参与进来呢?看来仅有连麦是远远不够的,连麦的优势很明显,但是不足也是很明显,耗时且需要网速运营非常稳定,否则很容易发生卡掉线的事。
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3月16日,我精心准备的第二次年级直播教学即将开始。

同年级一起上课,人数众多,为了节约时间,我只设计了两个连麦的问题,其他所有的问题都采用在互动区打字的方式进行反馈。整节课,我的大脑高度集中,眼睛紧紧地盯着互动面板,及时捕捉孩子们用文字进行的个人思考。因这次授课变成了大家都在互动区文字交流的方式,一下子提升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我发现很多过去在教室里一直不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输入了自己的即时思考。
不过高兴的事总是转瞬即逝。随着在线教学的时间不断推进,我发现孩子们在线学习的热情在慢慢下降。课堂上虽然全体孩子们也参与了互动交流,但是互动交流的质量在迅速下降。有些孩子回答问题只使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有的干脆把前面回答的结果复制粘贴发上来 ,有的更让人无语,他直接打一些问好号或者省略号来应付老师的提问。如何改变种因新鲜感缺失带来的参与质量不高的问题呢?我开始纠结起来。
思来想去,我觉得造成目前的局面应该属于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没有后续的激励机制。大家都参与了,存在一个思考质量高低的问题。回想在校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小组积分制来促进孩子们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这线上教学也该如此啊,这么一想,我迅速采取了行动。我先是让孩子们自荐组长一职,接下来又把班级60个孩子按照6人一小组,根据男女生及学力等因素进行分组,紧接着召开小组长会议,共同讨论制定线上学习积分评比规则,最后利用班级群发布班级线上学习小组积分措施。
经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后,孩子们无论是上课的积极性,或是交作业的速度,再或者参与课堂讨论的思考深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我在上第六单元《我的探险故事》习作教学结束时,仍然有很多孩子隔着屏幕提出自己的思考,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如何制造情节点,如何写好障碍与行动?探险结果可以是失败吗?……看着孩子们积极投入学习思考,做老师的幸福莫过于此了。
教学结果:
        至此,我的线上教学才算真正步入正轨。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为例,班级60学生,习作优秀人数24人,优秀率在45%;达标人数50人,达标率在80%以上,每日提交作业人数也达100%,这和过去一个月的在线教学相比,无论是作业提交率还是完成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案例分析:
        线上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在校教学的照搬,首先是对于时间的限制,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首先考虑到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受年龄所限,身心健康第一位。其次在校教学没有空间上的隔离,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而在线教学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空中课堂,老师只能即时看到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办法实现全员监控的。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在线教学的实效,就成了每个老师思考的重点。鉴于对以上在校和在线的思考,我从最初的连麦到后来全员参与互动板打字,再到最后的小组激励,一路走来,摸索的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可以说在线教学开创了我作为一线教师的新体验,同时也为自己不断探索教学之路提供了机会。在这段摸索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生为本这个学习主体,不断寻找突破在线教学的调控方法,保障了线上教学的顺利推进,为其他直播教师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这也算另一种成功。
展望与思考:
        回顾线上教学从2月走到5月,面对即将到来的复学曙光,作为一线教师,我依然没有任何的轻松。前期的在线教学如何实现和即将复学的在校教学无缝对接;在线教学遗留下来的电子产品依赖症,我该如何根治;因为在线教学资源不足拉开的学习差距,我该如何弥补?……作为教育人,我将一如既往的思考、探索,用高层的视角检视一线的教学,我想这应该是真正教育人该有的模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