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随
广西平果市实验初级中学 广西 平果 531499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提问 教学效果 探究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堂提问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如下探究: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一).课堂提问密度过高过于频繁。
(二).档次低记忆性封闭式提问过多,拓展探究性问题、发现创造型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少,提问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设计。
(三).脱离学生实际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四).教师提问包办学生失去提问权利。
(五).学生候答时间过短无法进入思考状态。
(六).把“提问”当作惩罚手段。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法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公民道德法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它既指导学生思想,又引导学生行为,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与新理论知识发生碰撞,使学生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在矛盾中处理矛盾,检验自己过去的行为或他人的做法是否得当合法。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以下三个“紧扣”:
1.紧扣学生生活,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广泛收集与学习任务有关,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作为问题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紧扣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涉及大量的生活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还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3.紧扣社会实际。设问的情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提问得当,才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始终处在较高水平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二).提问适度避免过多、过难、超过学生认知水平
1.问题难度要适度。课堂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提问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相衔接。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不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就能基本回答。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2.问题密度要适度。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上多问,在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上可以点到即止。关于提问的节奏,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左右。这样做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和恰当地回答问题;减少卡壳现象、增强学生信心,提高迟钝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
3.问题广度要适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需要深入理解、透彻分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课堂提问。
(三).留出学生提问的余地,鼓励学生提问,灵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最棘手的并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高质量问题,没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便无从谈起。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支持、接纳的课堂气氛,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真理”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对学生因利势导,诱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高深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自己一一做答从不厌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马上直接作答,而是提出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即使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作出与其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回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彻底剖析、盘问、探究问题的实质,各尽其才,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
(四).进行恰当的提问评价
1.把握评价的主导性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在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要能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教师赏识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改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我们就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2.把握评价的多元性
课堂终归是学生的,课堂提问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不应该都是教师一手包办。教师还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以释放评价的空间,也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评价中,教师适当地“让权”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来,把师评生评自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3.把握评价的时机性
课堂提问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适时的评价,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教师的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有时学生的发言不正确或不完善或一时答不上来时,就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互动课堂,问出课堂精彩,问出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马建国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政治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2011,(09):25-26。
[2]李佳.课堂指导,效果提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中学),2018年09期.???????
[3]刘红.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17期.???????
[4]眭海华.探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