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彩霞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新民路小学 721000
摘要:目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符合如今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必修课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教学,更能体现它的学科价值,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关键字:小学阶段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学科,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这不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考,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三点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德育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目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大集体,我们生活在集体当中,就必须要遵守集体的规则。生活中,很多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团队游戏中不配合成员,在集体活动中缺席等等,这都是不遵守集体规则的表现。在执教《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时,笔者从各种生活情境出发,带领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遵守生活中的各种秩序和规则。如:在做游戏时,有的学生作弊就会打破游戏的规则,使游戏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公正;如:升旗是一个严肃的活动,假如有人在奏国歌的过程中说话,会破坏当时庄严的情绪;如:在食堂买饭需要通过排队维持有序的秩序,如果每个人都堵在窗口,既会造成拥挤,也会降低打饭效率等等。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遵守规章制度。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婚早,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所以很容易人格不健全。再比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听不得任何的批评和指责,只要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难过很久等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的成长。
在一节课上,笔者通过一则小故事,导入了《尊重他人》教学。即:小明的一只耳朵,由于小时候发烧,失去了听力功能。但是他没有放弃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依然坚持在课堂听讲,和同学们相处。有一天,班长通知文艺活动的消息,小明因为没有听清,所以又问了一遍,但是小刚却大声地说:“开文艺活动呢,你个聋子,知道了也没法儿参与。”这件事对小明的打击很大,他很痛苦。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纷纷谴责小刚太坏了,笔者就势说道:“作为旁边者,我们都知道小刚的行为是错的,但是生活中有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做小刚,嘲笑他人的短处,这会在无形中对他人造成心理伤害,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缺陷,欣赏他人的优点,做一个内心美好的人。”除此之外,行为上尊重他人也很重要,比如:看到老师问好,借了他人的东西说谢谢,请求他人帮助说“麻烦了”等等,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之间的文明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三、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小学时期,学生三观不成熟,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地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比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课时,笔者从网上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的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都遇到了什么困难?3.红军战士是怎么在艰苦的长征中坚持下来的?4.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会向学生渗透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迁移到生活当中,使学生不论在学习上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积极乐观的面对,都能一往无前的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还能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传播正能量,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授课价值,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宋雪春. 基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甘肃教育,2018(16):124.
[2]凌泳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