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湖北省 襄阳市 441214
摘要:情境教学法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教学环境下被当代教师广泛应用到了课堂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点学科,情境教学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是有效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求能够切实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直观情境;生活情境;合作情境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情境教学法的落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改变了传统教学时期课堂沉闷的教学氛围,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当继续以情境教学法促进教育教学形式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充分得到进步与成长。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运用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直观情境在科技时代的教育环境下被广泛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可见直观情境的运用受师生喜爱的程度之深。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学会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合适的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进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了视频《奇幻森林》的片段,对学生提问道:“被动物养大的毛克利果回到我们现今的人类社会,他能顺利地融入社会吗?”从而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课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做了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了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亲社会行为的好处的视频,通过恰当的引导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直观情境展开于课堂实践当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的社会态度,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善待社会、善待他人,从而充分提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其在当下乃至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性,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生活是无法脱离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懂得将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遵守规则》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介绍了社会生活中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由此导入了新课的教学。然后,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生活中遵守规则和没有遵守规则的例子,进而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与学生一同分析了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意义。之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教材内容做了分析,使学生了解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义。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生活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律能力,产生了对规则的一种敬畏,帮助学生树立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切实达到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运用合作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新课程改革中多次倡议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以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当代大多数教师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妨运用合作情境与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情感,从而达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这一节时,首先,我播放了歌曲《世界需要热心肠》引入了新课。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通过展示和课题相关的资料,带领学生做了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并掌握了新知识。之后,我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了关爱他人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懂得了关爱他人的策略。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系统性的知识归纳,增强了心怀善意,关爱他人的意识,进而让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合作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的优化。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的落实确实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将情境教学法更有价值的落实在课堂当中,以求最大化的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桂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18(19):164.
[2]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