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榜军
利川市清江外国语学校 湖北省 恩施州 445400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提倡以生为本。活动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教学需求以及活动教学特征,探究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日后活动教学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活动教学的特征
(一)以适度活动为基础
实践是促使学生道德素养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对于教学而言,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但是道德与法治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学生是主体,因此,活动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发展。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遵守适度原则,确保活动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符合新课标要求等。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内化,适度活动能够使教师专注于课程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基于此,初中道德与课程实施活动教学必须把控好活动的尺度,保证活动在合理范围内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价值。
(二)以师生互动为核心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虽意识到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未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能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那么活动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实施活动教学需要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此外,以师生互动为核心,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使其懂得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平等沟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师生互动是确保活动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身在活动教学中角色,在良好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强化活动体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发挥着不可以替代的作用。立足社会发展来看,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高素养人才,对个体的能力与品格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活动教学法是指通过具体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使其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完善品格,发展能力,获得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活动教学是促进情感培养、思想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情感,并通过经验积累完善品格,最终提高道德素养。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教育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道德与法治课时存在被数学、语文等主科占用的现象;二是教师教学照本宣科,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活动的作用,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低效的问题。活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活动教学能够加强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活动教学能够为学生搭建走进社会生活的桥梁,利于其积累生活经验,促进认知发展。总之,合理实施活动教学能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个体发展。
三、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一)注重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提高学生参与度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活动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应重新审视自身与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初中生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获得教学往往以小组形式展开,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活动任务,因此,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同时,初中生能力有限,并不是活动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够依靠自身解决,因此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参与,给予相应地指导,促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例如学习《创新驱动发展》这一课时,笔者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采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生活环境,并基于调查分析创新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调查前,先发放调查记录表,要求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并进行小组分工。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调查活动,除了填写调查表格外,还要求各小组拍摄采访图片,整理采访内容。最终各小组以调查报告或PPT等形式展示调查成果,各小组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了生活的变化,一些同学在采访老人时还拍摄了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图片,通过实物直观地体会到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干预,主要是辅助学生解决问题,督促其高质量完成活动任务,给予学生充足的调查、学习权利。
(三)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
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年来较为提倡的教育理念,回归生活利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利于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看,教材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来看,课程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因此,活动教学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
例如学习《建设法治中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组织法律宣传活动,带领学生进社区宣传法律知识。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搜集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未成人保护法》等,并制作宣传海报、手抄报。再如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要求其扮演原告、被告、法官以及律师,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法律的权威性。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化活动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法律知识,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还有利于树立法治观念,使其注重自身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法律。由此可见,联系现实生活对完善学生品格,提高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
(三)注重活动教学生成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活动是促进个体成长主要途径,因此活动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关注活动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常常会预设一些课程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但是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均可以新内容生成。因此,如何对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促使学生快速发展是活动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例如学习《多彩的职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职责,使其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形成初步规划。关于体验医生职业设计的活动的情景是病人情绪不稳定,医生进行安抚。在体验中,部分同学明显缺乏耐心,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这一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身为医者缺乏耐心会出现什么问题,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意识到耐心的重要性,还意识不论任何职业都必须具有责任感,否则无法发挥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此外,活动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良好的合作,小组成员在磨合过程中也会产生问题,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从而提高个体人际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活动教学法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广大教师需要在实践探究不断完善相关内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需要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究解决方法,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