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促学,提升技法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微课有效性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穆红飞
[导读] 微课”作为网络背景下未来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穆红飞
        浙江省 杭州市 建德市明珠小学 311600
        摘要:微课”作为网络背景下未来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微课这门信息技术融合,这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文章简单介绍了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之后详细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微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互联网;微课
        在传统小学美术中,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兴趣低,而且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有课堂侧重讲授,缺乏精讲多练。微课的特点就是短时高效且内容精炼、主题突出且目标明确、资源共享亦随时可学、容量小兼应用多元化。如果将微课引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是知识精简,内容引人入胜,学生易集中;其次是时间短,效率高,课堂灵活;最后是知识碎片式,随时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性。下文将详细介绍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为美术学习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微课可以帮助教师很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微课进行思维拓展。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重难点寓于生动的情境中进行阐述,让学生的学生兴趣随着视频情境而得到迁移和提升。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一个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更好地完成美术知识的传授。
        例如:三年级的《活字印刷》综合探索课。教师快剪了一段“活字印刷的流程”微课视频,期间跳出来的动画小人,附上教师变音后的语言。这一切快速的将学生拉入情境,情切的语言、有趣的动画、版印地演示牢牢吸引住同学们注意力,深深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在五年级《奇思妙想》美术微课。教师以宫崎骏《借物的少女艾莉提》这个电影里的小小人主角作为导入,发现大、小奥秘,生动有趣。教师利用“微课”技术制作看幻想的美术课程,带领学生们走进幻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营造一个快乐神奇的情境。微课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学习到了改变事物比例造成视觉差异,改变画面效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找一个你身边的小物品看看你能把它变成什么?你觉得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吗?以此,激发学生创作思路,将隐形的东西显性化,根据形状展开联想、同类组合、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各种双关、巧合、逆向思维、局部联想、深化内涵、多重意义等,并运用分解、重构、夸张、变形、置换、添加等方法进行奇思妙想的创作。
        二、利用微课辅助重点、难点理解
        落实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微课、美术学习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辅助教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再学习。教师示范能为孩子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可现场示范的内容不建议用微课代替,而微课的作用应针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以及课堂内无法演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新课导入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深刻影响学生课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主题突出的优势,细化难点突破的过程,善用微课解决造型,活用微课突出美术的生动细节,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活字印刷》一课写反字、做字模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表现,印刷元素在物品上的应用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表现。在综合探索课型里学生还要有“探索”的过程与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改微课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课中教学和课堂总结部分插入了三段微视频和精美的课件,包括新型的材料运用、巧妙的装置展示、印刷元素的设计和生活运用,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活字印刷中的重难点。借助微课实现了多学科地整合、人文素养地提升,构建出美术综合探索课型融合的特点。四年级《自己做图画书》微课中。课前折纸的游戏,在学生出现错误折法后,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快速的折出了四页翻书。

课堂中让学生观察比较、欣赏图书,自主探索图画书的特点、基本构成元素。利用微课演示作画步骤,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关键词并转化为画面,在小组合作下,完成每句话画面的绘制和文字的排版,并装订成一本本精美有创意的图画书。
        三、借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借助微课升华创新学习的推动点。利用微课教学,课件中设置问题悬念,微课视频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将问题驱动法运用于微课中:凝聚问题,抓点指导;组合问题,穿插指导;巩固问题,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实行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传统剪纸《大花瓶》拓展课教学中,由于纯讲技法会稍显枯燥,所以教师借助微课开启“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导入环节,教师从找百宝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用言语顺利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镂空花瓶引出剪纸花瓶的左右对称特点。教师在这一部分播放微课相关视频,使学生观看微课再了解花瓶结构和认识花纹特点及寓意。然后,教师把本课重点难点、作业布置等用闯关模式串联起来,实现在玩乐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精彩的游戏里收获快乐,体会剪纸艺术的奇妙。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明确,微课呈现视频和精美课件,引领着学生积极探索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一个个闯关的活动中快乐的收获知识,充分体验美术课的趣味,学生们最终均呈现了十分精美的作品,整个课堂进行得轻松愉快。二年级美术《美丽的丝巾》一课中,教师利用微课、敲鼓、智慧大染坊以及三个锦囊贯穿整个课堂,运用讲解、欣赏、演示和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满满的趣味中理解了印染花布这项工艺。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欲
        微课资源的制作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美术因它的特殊性,教师示范采用录制微课的方式进行。微课制作把控时长,有适当文字批注,让学生清晰学习技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学、人文民俗、名家名画、奇幻创想、优秀绘本结合,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学生萌发出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他们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同时希望通过对学生的艺术培养,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把自己热爱生活的那份情感表现出来。
        例如:在三年级《剪雪花》《迎春祈福》,四年级《剪纸喜花》,五年级和《剪纹样》《剪纸人物》《剪纸中的故事》等微课美术课程中,都涉及到剪纸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多数学生能拿起剪刀剪出对称形象。但多数学生感受、应用剪纸艺术作品的机会较少,对剪纸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还不能自如地创作表现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中国在喜庆的活动中有剪喜字的习俗,是一种表达喜悦的表现形式,而且喜字剪法简单易学适合六年级的学生。教师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了剪喜字的微课,在5分钟之内看懂、学会、剪出图形,感受快乐。让学生感受中国剪纸中、“喜、囍”字剪纸中蕴含的民族感情。
        综上所述,以“精准”的教学设计做好课堂预设;以“精致”的微课范作开启思维能力;以“精心”的录播情境提升情感体验;以“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理解品味;以“精妙”的教学评价增强自信体验,这是我们教师需要深思的方向,促进我校“互联网+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下一步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冲击。
        参考文献:
        陈丽洁.识微见大——微课在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38.
        王瑞琪.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06):50.
        林艳艳.微课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02):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