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凤凰苑幼儿园 43010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真正能将此目标恰到好处地落实到位的途径,是区域游戏活动。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将“黄陵古镇”区域游戏作为我园教育特色,开展了混龄的区域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怒放生。可在许多的幼儿园里,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并不太理想。大班组针对这一现象,从实际出发开展此次研讨活动。
一、关于游戏开始前的导入
以往在教师组织发起中经常用同一个模式来开场,即:展示实物、提问回答。这些反复使用的语言对幼儿来说毫无悬念和新奇感,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幼儿思维和语言上的倦怠。因此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要吸引幼儿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变个体问题为集体兴趣,在导入方式上加以改进。在导入方式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关注新游戏材料投放的时机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需要老师适时地增加新的游戏,这时,可根据新增设的区域内容或材料,先向幼儿介绍新材料,引导幼儿思考:“你想怎样玩?”,拓展幼儿的思维;在以后几天里,每天对该游戏的玩法进行追踪介绍和拓展,使更多的幼儿熟悉玩法和提升相应的经验。
2.及时梳理幼儿前次经验,使经验得到后续提升
针对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可经常提醒幼儿观察前次活动的痕迹,可用照片暗示,也可用半成品来帮助幼儿回忆,使之有一定的目的性来投入游戏。这样孩子们带着目标性去参与活动,效果也比较好。而过程中会有新的思考和创新。
3.请幼儿说出自己即将游戏的设想并填写游戏计划表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活动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持久性也会增强。但有些能力弱的幼儿经常地盲目游戏,为此,在加强过程指导的同时,可在游戏开始前请幼儿填写游戏计划表。幼儿尝试说出自己去某个区域游戏想要进行的游戏的内容,会有哪些想法?会去怎么做?然后老师用肯定的语气相信孩子会专注地参与游戏,并不时地结合过程指导去肯定他。
4.关注常规的提示
游戏活动有时是幼儿生活的缩影,而此间的常规提示更是重要。如游戏导入前要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材料摆放的整齐性、角落游戏要保持安静、小舞台里能否谦让按次序来表演节目?能否协商解决简单的问题等。一般在游戏开始前,有针对性地总结近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然后给予肯定或者建议,始终使孩子保持良好的常规。
二、幼儿自主玩转“黄陵古镇”区域游戏
又到了愉快的游戏时光,今天来到美工室的有我们大一班的7位小朋友,孩子们自己选择了空气黏土、纸杯和卡纸板,开心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观察到这群孩子中有个大男孩,平时淘气又活跃,总也安静不下来,我决定先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操作的。
视频一中粉衣服的女孩朵朵和小妤不约而同选择了卡纸制作美少女,一旁的男生在商量着做些什么,有大世界、草地,到底做些什么好呢?游戏开始已经过去了十分钟,孩子还在思考做些什么呢?我在一旁有目的的观察着……
存在的问题:蓝色毛衣男孩对美工室游戏显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看到同伴选择了材料就选择了一张卡纸,看着同伴在用黏土操作也去凑在一旁观看,游戏初期没有较多的想法和目的,处于观察阶段。
视频二中每个孩子都在很投入创作,有的用纸杯制作雪糕小人,粘贴花朵,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游戏,受周围同伴的影响蓝色毛衣男孩突然显得很兴奋“这是啥东西啊?哈哈哈”我在一旁观察着每个孩子的操作情况,“你们捏的是动物类还是人物类啊?”“小主角”蓝色毛衣男孩将绿色黏土拍拍打打嘀咕道“这是啥草地太烦人了”,有意识将自己的创作定位大自然动植物类。其他幼儿操作时较少干扰他人,都能认真不吵闹的游戏。
存在的问题:受到同伴的影响后不自觉选择材料,在活动中容易受到影响,操作时显得兴奋,有了提问后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作内容,这与幼儿平时活动中比较一致。
视频三中有4名幼儿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非常乐意老师拍照记录作品,蓝色毛衣男孩看到同伴都完成了在收拾黏土后,快速将自己的作品操作了起来,不再吵吵闹闹
三段视频中孩子们的操作情况各有差异,教师指导调整策略:
1.在游戏开始前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比如:你今天想创作什么呢?想选择什么材料来操作呢?一系列的谈话帮助幼儿对创作有目的性。
2.给与幼儿创作半成品的机会,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二次完成,避免在游戏结束时匆忙收尾。
三、“黄陵古镇”区域游戏中老师的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
结合孩子们在黄陵古镇区域游戏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来谈谈老师对区域活动的介入指导策略。
1.平行介入指导
教师和幼儿一样,平等地去玩区域里的玩具和材料,不直接和幼儿发生交往活动,即各玩各的。有时教师还可以边玩边自言自语。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玩法很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从而引导幼儿的操作方式。一般来讲,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活动都很适合教师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活动。
2.交叉介入指导
教师作为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情境中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展开师幼互动,引导幼儿游戏的进展。教师一般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可以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进展,灵活地借助游戏的语言或行为,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3.当幼儿游戏遇到困难时介入
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细观察,当幼儿有“球”(问题)抛向自己,或是幼儿一直无法前行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四、区域游戏后的评价
“怎么评”是指评价的策略如何运用。评价的策略虽然灵活多样,但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评价环节时,因语言交流较多,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评价的策略也要考虑多利用直观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1.作品分析法
利用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来分析作品的关键要索、结构,以提升幼儿经验的方法。如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建构区的搭建作品以及手眼协调区幼儿的作品等。
2.录像再现
教师通过录像记录幼儿的活动实况,然后在评价环节针对其中有价值的片段进行回放,并讨论。如幼儿表演区的活动情况,组织幼儿讨论如何表现角色。
3.情景表演
即教师通过表演再现幼儿活动汇总发生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指导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时使用得比较好。
4.讨论法
教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来获得正确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记录分析法
幼儿把操作过程中发现、探究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在评价环节交流、分享,以获得正确的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科学、数学活动常见。
6.行为强化法
教师观察到幼儿活动中积极正确的行为,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以强化正确的行为方法。
7.成果展示法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在展示过程中获得成功和自信。如故事表演、科学实验、美术作品。
当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如评价、标志、规则、计划、反思、总结等都是开展好区域活动的方法,教师在活动中都必须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研究之路还很漫长和艰难,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区域游戏这一载体,进一步总结反思研究,使区域游戏真正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服务,让幼儿在这个载体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