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梅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中学 657000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初中数学是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所有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让学生会解数学题上来。然而大部分学生们都会反映:“上课能听懂课,下课就就是不会解题”,这是初中数学教与学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主要原因及分析
(一)教师方面调查表明: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务、教、辅、考各个环节。具体来说:
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环节。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因材施教。有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情况调查中写道: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
3.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调查结果表明,有41%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教学督促检查落实不够、不及时,这是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4.老师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有38%的学生反应老师在课后辅导上做得不够,作业检查不落实,课外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
5.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讲究教学艺术。
6.有偏爱学生的现象,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有33%的学生认为老师偏爱学生的现象。学生说:“部分老师偏心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上课时的听课兴趣和课后的学习情绪。”。
(二)学生方面的主要原因反映在预习、听课、复习各个环节。具体来说有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调查表明:有48%的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既不预习也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
3.做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B说:“老师讲课,学生只是表面上的接受,而没有仔细思考,认真领会;课堂练习的时间太少,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占59%。
4.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看书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
5.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这种学生占62%。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设置得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堪重负调查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太多,学习任务重,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
2.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44%的学生认为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
3.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习题会做,但对资料上的习题根本不管用。在调查中发现48%的学生认为教材与资料的配备不相符,教材上的题目做过以后只能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达不到深化的目的。
三、对策与建议
学生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及其他三方面。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与老师、学生进行座谈和书面交流,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第一、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加强责任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修养、素养打动学生,为人师表。老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用自己的爱心关心体贴学生;用自己的细心观察研究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素养影响打动学生;用自己的耐心引导督促学生。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已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成就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
5.关心爱护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后进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
(二)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
4.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想应类型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数学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个,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