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务光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仲南中学 250115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以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对知识的讲解得很深刻,对教材挖掘很到位。但是,学生不想听,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而在这次革命性的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如何在这个主战场当好“导演”,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民主关系,即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下面我就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搭建活动平台,实现师生合作的课堂,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以生为本”结合新教材,有趣、有序、有益、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第一课《中学时代》探究与分享:1、你在校园还有哪些发现?2、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作为个单元的开篇,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知识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中心内容,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置了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高度”设计学习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体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例如在“让社会投我赞成票”的学习中我设计教学活动中,我就先设计了让学生现做“猜一猜你是否称职地扮演了你的社会角色?”的活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轻松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在进行新课的学习中,我再设计了,“填一填:脚色与责任”、场景表演、小品表演、遵规守纪故事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书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设计,实施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接触的事例,使问题产生于真实的情景,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顺势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堂活动中轻松的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有了好的活动设计,就需要认认真真的落实。现在很多人对学习活动有一种误解,认为新课程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哄的学生高兴就行,热热闹闹的课就是好课,越热闹越说明学生活动越充分。其实不然,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开展绝不是为了贪图课堂上的热闹,要真正实施好学习活动,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时也要重视学习活动的情况,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课堂学习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理解、信任、尊重学生的原则。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前提条件。通过课前和课后与学生交谈,对学生进行了解,我既掌握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又使学生感觉到从心理上缩短了教师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为师生之间的互信创造了基础。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根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既然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沟通、教学相长的一种双边活动,那么师生之间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只有创设这种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使学生特别是一些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放下精神包袱,冲破心理枷锁,敢于自由联想、畅叙己见、披露性灵、展现个性;才能使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思维得以自由自在的舒展,使学生主动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内心深处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样,就达到了维持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的目的。中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平时课余,敢于怀疑一切,直抒胸意,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课堂上往往表现的沉默寡言,不愿发言,不愿发问。对此,我力求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力避课堂上的“一言堂”,更不让学生把我的讲课内容或见解当成是他们必须要接受的“权威”观点,限制学生思维的自由。我始终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的思想的人,在讲课中,对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学生随时发问;对于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错了允许重答; 学生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愿学、乐学课堂效率自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