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 226406
[摘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访谈交流、测验、每天作书面记录,对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六年级某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追踪研究,探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对于数学问题解决途径的概括性的认识,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盲目性,节约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概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答案的正确率,而非注重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策略的理解。很多学生只是通过题海战术,记住题型,去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并不是真正地理解题目的意义。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六年级二班的某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探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解决问题”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更好的理解问题,能够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论文,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及其背景资料
研究对象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六年级某班学生王某,性别男,年龄13岁,其父母均为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均为大学本科毕业,哥哥是重庆大学在读学生,其父母平时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与其进行交流,为了提高他的数学成绩,给他报了辅导班,对他的学习虽然很关心,但是给予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的中下游,而且其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语数外三门课程中,其语文和英语成绩相对来说不错,但是数学成绩比较堪忧经过谈话了解,在四年级以前,王某的数学成绩很优秀的,四年级之后,数学成绩一直下滑。通过观察,我了解到他在数学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很少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首先,我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至六年级的教材进行整理,对研究对象所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罗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总共有八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别为“寻找数量关系”“列表格”、“画线段图”“列举”、“倒推”“替换”“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接着我又针对每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设计了一些访谈的基本问题,从谈话中探究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你知道什么是解决问题策略吗?说说你自己的理解”、“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觉得用这个解题策略有什么优势?”等等类似的问题。但是所有的访谈问题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会更具研究对象的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化。
(二)实施阶段
首先,我利用16天的时间,对研究对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两天研究一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访谈-测验-复习—再测验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在30分钟。每次都进行书面记录,包括访谈记录: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是否熟悉,回答的是否正确,以及一些相应的神态动作等。然后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理论,去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做成测试卷,用测验成绩来探究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情况。在其进行测试时候,对研究对象的表情、行为以及每个题目的解题时间做一个记录,借此来探究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四、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访谈记录、测验成绩等方式来进行资料收集。访谈记录主要是对研究对象测验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测验成绩是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后进行的,对其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测验,并且及时评分以及记录测验成绩。除了上述的方法,我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同学和其数学任课老师来了解其学习情况。
五、研究结果
1.访谈结果
在对小学“解决问题策略”的8个单元的访谈中,我发现研究对象对刚学习的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记得比较准确,但是对三、四、五年级的学习内容的记忆很模糊,研究对象对“旧知识”掌握不熟悉,因此在他学习六年级“新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很轻松。
2.测验结果
在测验刚开始的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每两天一次的测验中,在解题的额正确率上是很高的,但是其解题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四年级的解题速度相对来说较慢,六年级的解题速度相对来说较快。(解题的时候我限制了每一道题的解题策略,而且规定他必须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快速的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且大多数题并不能按照我给的要求来解答。
六、结果分析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谈话结果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这里的“旧知识”是指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上,三年级的“寻找正确的数量关系”是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四年级和五年级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列表格”、“画线段图”“列举”、“倒推”,这对六年级所学习的“新知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代”和“转化”有很大的影响。对“旧知识”的掌握越熟悉,学习“新知识”的效果就越好。
(二)有意义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
1.寻找“旧知识”的来源
“旧知识”是帮助学生进行和“新知识”之间有意义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基本上学习的知识都是成螺旋状上升的,“新知识”的学习或多或少都要以“旧知识”作为起点。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
2.寻找“新知识”的起点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当中,进行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起点。在帮助学生寻找“新知识”的起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小组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而是充满乐趣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
七、小结
通过我对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六年级某班的王同学进行的个案研究,以及和六年级的数学组的一些老师的交流,再结合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和《课标》中的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基本理念,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打好知识的基础,使小学生对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要注重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找到“旧知识”的来源;
(2)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问题的本质,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变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开拓学生的思维;
(3)教师最好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和适时的复习,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唤醒“旧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上,能够是学生在脑海中自觉的建立起小一些联系,这些练习不是人为的强硬的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学生自己结合所学的知识主动的建立的一种联系。
参考文献:
[1]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A].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113-116.
[2]姜丽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施对策[A].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2:138,1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