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伟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教师们逐渐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不再只顾着眼前学生的一时表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思维能力是学生最为基础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学生一生发展中十分关键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把握,提出了几点具体的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作为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课本上文章内涵的分析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在事实上受到了这些思想情感的熏陶,促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更新发展。但可惜的是,从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看,由于教师过度地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过渡压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僵化,逐渐失去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致使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这一重要作用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有鉴于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从平等对待学生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意见也是有价值的,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
一、营造讨论氛围,尊重学生意见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始。从以往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并不平等,他们认为自己作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的意见也是没有价值的,学生只需要牢牢地记住教师所教授的标准答案就行。但实际上这种错误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良的根源。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的漠视使得学生思考的空间被压制了,学生缺乏适合思考的环境,并且很容易在长期的被动中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欲望,结果也只能是思维的僵化。因此,教师首先就要认识到学生主动思考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从而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雨的四季》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文章对于雨的描述,自己对于文章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雨是美好的,洗刷了尘土,让小草更加翠绿;而有的学生则表示不喜欢雨,因为一下雨人们就不能出门了。学生们的说法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他们开动了脑筋,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别人的认可中获得了成就感,有了继续思考的动力,形成了主动的习惯。这些才是教师真正的收获。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路线,帮助学生提升思考的效率,教会正确的思维形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比存在着十分可观的差距,在思考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出现思维跑偏的现象,致使思维的效率很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应该从哪些方面思考,又应该思考些什么内容。
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去读一下文章:“为什么裁缝敢于欺骗皇帝?”、“为什么大臣和街上的人们明明没有看到却说看到了?”、“为什么只有小孩子敢说真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指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有了方向,知道该向着什么方向思考,也就能够很快理解这篇文章的寓意。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得到了优化,知道了该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提升了思考的效率。
三、开张相关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想要在初中语文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也要通过一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简略的说法,细分的话可以分为想象力、逻辑能力、抽象能力等等。而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必须的,不全面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去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思维短板。
比如,在《咏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引申一下,让学生开展一场关于形容其他事物的比赛。比如说用“雨”作为主题,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给出恰当的比喻。有的学生说是老天爷的眼泪,而有的学生则觉得更像天地间拉起的丝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想象力、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就都得到了锻炼,对于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来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给学生营造合适的思考环境;其次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逐渐学习如何高效率思考;最后还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51.
[2]李霞.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