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兴
贵州省道真县玉溪小学 贵州省 遵义市 5635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及要求越来越高。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开展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本文从运用小组合作教法,实现学生理解阅读;运用群文阅读教法,扩大学生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结合笔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对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可以促进学生高职校高质效阅读的现代教学理念及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作为小学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素质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教师需要发挥好自身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作用。加深理解现在教育理念并实现自我专业水平的提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目标。
一、运用小组合作教法,实现学生理解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普通阅读文本,不同的学生经过阅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要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广泛理解。此时,小组合作教法可以为教师提供助力。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模式中,可以因为聆听不同组员的不同阅读语气,以及对不同语句的强调阅读,可以实现多种角度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也是教师实现高效阅读的一种表现。
例如,教师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文本中描述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真正含义,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了合作阅读。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理解能力和持续阅读能力,教师通过调节个别学生,让每个小组内都同时有理解能力较强的男学生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强的女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根据文本中不同的故事阶段,进行了分角色阅读。小组合作教法运用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可以在其他组员阅读期间进行思考,还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学生通过合作阅读,实现了对本文的深入理解,教师的高效阅读教学目的也因此达成。
二、运用群文阅读教法,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好学习、爱好思考,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较少,缺乏足够的材料供自己进行认知知识的积累。无论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需求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扩大需求来说,都需要在课内外进行大量的课文资料阅读。同时,学生阅读量的提升,也可以间接促进教师长期高效阅读教学的实现。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引导学生运用群文阅读法,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课外文本阅读资料。如教师在课堂上同学生一起分享了《鹿和狼的故事》课文的阅读后,为学生分发了对珍·古道尔在森林中研究黑猩猩的部分文本资料。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珍·古道尔描写的黑猩猩制造工具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并对此部分进行了着重讨论。课外阅读资料的分发,让学生体验到了群文阅读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保证了教师高效阅读教学的实现。
三、鼓励学生结合笔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和发展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建构的心智结构,也就是头脑中有关读写知识的结构。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通过对笔记的复习,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模式的阅读开展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对文本产生记忆、引起思考。
例如,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在阅读期间,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进行“无脑阅读”,过后即忘,这种无效或者低效的阅读,不仅对学生无意,且降低了教师的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多堂阅读课上鼓励学生“不动纸笔不读书”,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标记,同时对于自己想要记住的精美语句进行记录,或者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描述。学生的阅读技能因此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也得到了保障,并帮助教师不断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要实现高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应当在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阅读能力发展需求,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进行对文本深刻理解的阅读;同时,结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方式的高质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效阅读技巧,通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实现高效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检长. 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6):61+63.
[2]朱梅玲,巩倩倩.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构建策略[J]. 中国教师,2017(S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