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罗贤君
[导读] 施行新课改革,老师是施行的主导力量。
        罗贤君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   277500
        摘要:施行新课改革,老师是施行的主导力量。对于授课老师还有教学工作者来讲,新课改革不光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还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契机和挑战总是密切相连的。广大教学人员需要抓住这个契机,适应新课改革的时代步伐,改变以往的授课理念,感悟数学的新理念,加强教学品质,进而培育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精英。下面是结合了多年的老师们的授课经验做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数学学科本身在教学考试体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对于其他自然科学来说,数学学科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不只体现在显性的知识和能力层面(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学习对于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作用),也存在于隐性的思想意识层面(如分类讨论思想对于事理推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是保证了其他学科的实效性。
1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应试化教育过于严重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及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的知识灌输。这便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压力过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过分依赖题海战术,无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
        在全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里,除了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以外,大多数数学课堂的时间都是在刷题。教师会布置大量且题型相同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自我思考,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所做的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更无法消化学到的知识,没有办法去探究题目的本质。这就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过分依赖教师的总结。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1 用典型例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存在抽象思维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根据学过的内容进行迁移和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逻辑性。例如,在教授函数内容的章节时,对于“当x>e时,证明ex-1>xe-1”这一类的证明题,教师就应该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将此种证明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讲解。这种证明函数大小的题目一般要采用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为了计算的简便,学生应该先将指数的式子化为对数式子,即变为
       
        因为两个函数是没有办法采用一个单调性说明问题的,所以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函数,即
        
     
        
        然后再对G(x)进行求导。我们发现定义域在e到正无穷上为单调递增。因此,当x>e的时候,G(x)>0,也就是说ex-1>xe-1,故此证明成立。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教师不仅是要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还要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进行思考,让学生总结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越战越勇。
        2.2 分类建立数学错题集
        鉴于高中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或因为公式、定理缺乏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或以为粗心大意等种种原因而频繁出错,还有学生会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建立分类型“错题集”,并以“错题集”为指导,促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定理,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此同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建立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帮助学生合理正确地建立、使用“错题集”。完善的数学“错题集”的建立,首先要改正错题。也就是将所有出现错误的题目都摘抄到错题本上,并写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建立对错题的初步印象;然后,汇总所有的数学错题,并根据错题的类型、考查知识点,重新梳理数学知识体系,并按照教材中的章节顺序对错题进行总结、分类,以便后续的翻阅与复习;最后,也是建立错题集最关键所在。进一步分析、反思错题原因,将所有的错题分门别类地进行逐一分析,并将错题原因根据解题技巧、解题定理、解题过程、粗心大意等原因的不同进行分类、总结、反思,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错题的印象,认识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之处,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查漏补缺,强化特定知识点的练习,以免重蹈覆辙。
        2.3 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为了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更加贴合教学实际状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深度理解数学知识,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立体几何的知识学习时,因为这个知识点脱离了简单的二维平面,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思维的能力,去思考三维层面的数学问题,这方面的学习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层面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具体事物的展示,让学生可以从生活层面去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侃侃而谈,脱离实际,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自然也不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到教学效果。
        2.4 互动交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并在数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为众多教师所青睐,它旨在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充分的交流互动,让在课堂上应当占有主体地位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升学习效率。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引领者和服务者。教师如果要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长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就要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预设目标具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压缩自己讲解的时间,把课上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当今的在环境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过去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学,而缺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足见互动交流对于提升课堂效率的必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落实以后,课程标准对授课实践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推动大部分教学人员持续优化授课理念,用领先的授课思想和理念来带动头脑,为同学们创建一个富有活力、富有乐趣性与趣味性的高效课堂。所以,在现实授课中,老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加强课上授课效率,推动同学们的全方位进展。
参考文献
[1] 史云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89.
[2] 马有清.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18.
[3] 陈红玲.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0):142-143.
[4] 张丛林.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