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255000
摘要:在班主任群体当中,班主任具有一定特殊性,除了要负责学生教育工作与班级日常管理之外,更肩负着学生的品质道德培养,因此把班主任比喻为班级的灵魂根本不为过。德育乃教育之根本,应该将德育摆在首位,要使学生先懂得如何为人,然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更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坚持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借助多样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将德育理念积极渗透给学生,以此强化学生道德修养。以下,笔者将以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开展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展开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
前言:对小学生而言,其正值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其十分重要。然而,纵观当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现状,尚有一些班主任在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致使德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积极结合当下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优化并改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强化管理水平,教会学生如何成为正直的人、社会所需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当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下,人们提倡身正为范、德高为师,即教师除了为知识的化身之外,还应该为道德典范,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提到过,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而言是任何东西均无法取代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其心中的权威,犹如榜样一样的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均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1]。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进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品性与道德。针对班主任向学生提出不迟早退这一要求,首先其自己就应该严格遵守这一规则;在班级进行大扫除时,班主任切不可只是作为指挥者,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劳动,与学生一起清扫班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被班主任的言行所感染,从而使德育工作能够获得潜移默化的推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二、将爱作为基础,将情当作桥梁
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即是将做人的道德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品性与道德。然而,倘若班主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理,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极易使学感受乏味无趣,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教育中缺少爱,就犹如池塘中没有水。特别针对那些问题学生,班主任更要投以欣赏的目光,以宽容的态度包容他们[2]。笔者班级中的学生小A,对手机比较痴迷,时常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手机,父母管教他不听,还经常发脾气,无奈下他妈妈将这件事说了出来。开始,笔者耐心与其交谈,向其讲解一心两用的弊端,然后每天放学后都会与其通电话,询问其作业的完成情况、晚餐情况等。经过笔者不厌其烦的感化与关怀,这名学生终于做出了改变。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必须将爱当作基础,将情作为桥梁,以足够的信心与爱心去灌溉学生。
三、组织实践,引导学生践行德育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这充分说明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教学如此,因此德育工作也应该如此,切不可单单停留在知识层面,同时也应该借助实践积极践行,以此深化学生对思想和事物的认识。小学班主任可以将品质道德建设作为主题定期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班会,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陶冶其情操,强化其思想认识。由于主题班会大多局限于校内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丰富班会内容,如将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生态环保等作为主题,在班会中穿插。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外展开实践活动,以此使德育精神能够在学生的切身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比如,为了将“孝敬父母”的思想更好地表达出来,教师即可以将“为父母做一件事”布置为课后的主题作业,使学生能够在亲自为父母做事的时候,深化思想认识。事实上,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要先学生渗透德育理念,班主任应该积极挖掘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涵,注重组织实践,将德育落实在实处,强化学生对德育的践行,以此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强化德育教育是其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班主任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将德育工作落实在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将爱作为基础,将情当作桥梁;组织实践,引导学生践行德育。从而真正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永颜.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4.
[2]杨玉兰.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8.
[3]曾美婷.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