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陈国勇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
        陈国勇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同德初级中学校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初中生身心开始发展走向成熟。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开展,主要是以培养初中生的德育素养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强化初中生道德和法治教育综合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课堂构建
        前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常规的文化课不同,它以让学生成长为负责任、有道德、懂礼貌、树文明的合格公民为根本,并不是德育观点的简单堆砌。只有让初中生真正认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初中生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针对这一学科性质,我们也无法准确定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具体内容,但是必须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一生成长中必备的德育认知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准确认识课程目标,精准定位学生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熟悉并准确地认识课程的目标,把握课程性质,将各方面全面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授课。现如今存在部分学校,初中政治课程仅仅局限于这方面的知识,而没有将课程目标中要求的、对学生培育发展的各方面要求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作为初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授课时应当注重教学的综合性,避免将其他各板块内容割裂开来。
        在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按照课程教材的编排,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这一板块,从发现自我到认识自我到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而在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说,则要对其进行教学更深一层次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始对社会和对世界的认知,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培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营造情景激发兴趣,锻炼学生实时问题应对水平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导入新内容与新知识,用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如学习《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复习《遵守规则》的内容,观看《不遵守规则的危害》车祸视频后,模拟这样的情景,学生分别扮演违规司机、交警,随后学生在模仿违规现场的过程中,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酒驾、违规驾驶等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交警在社会中的责任、价值,交警对于社会安定保障所发挥的作用和力量。由此,联系教材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要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真实的情景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思考。教师要善用情景,利用情景帮助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知。
        三、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
        对学生讲授道德与法治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注重自我保护,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法治手段保护自己,进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内容时,所讲授的为八年级上册的“做守法的公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并以镜头三中的案例为主,展开探讨式实践教学活动。本案例主要是说17岁的中学生赵某因持刀抢夺小学生财物而被判刑,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个案例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比如“赵某的这种行为对不对?”“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要怎么做?”“赵某最终受到了什么处罚”等,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最终学生会得出结论:赵某的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会被判处刑罚;如果遇到这种事情,应向警察举报。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这种行为应该向警察举报,那如果遇到碰瓷的,但是你又着急离开,碰瓷的人只和你要几十块钱呢?”这时有些学生会说给了就走,反正钱也不多;还有的学生坚持说不能给,要抵制这种行为,这种也是犯罪。
        当出现歧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探讨,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会逐渐地增强,会明白法不容情,進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四、引入热点话题,创新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迁移每一个知识点,教师不只需要着眼于书本上的内容,还需要在适当的时机,穿插一些当下社会上流行的热点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或者借助辩论会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发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学创新是当下主流的趋势,只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才能给教学带来更多活力。
        例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的过程中,教师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同学们,最近网上出现了一则新闻,田某在超市购买了一袋大米,但是回来拆袋的时候才发现大米早就过期了。对此,田某多次和超市协商,但是超市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甚至还在推卸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师讲解以后,每一个学习小组迅速展开互动交流。很快,有的小组讨论出结果,并由组长分享观点,“我认为田某可以去超市换货,或者是退货。”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超市拒绝呢?”学生思考了一阵,然后给出坚定的回答,“法律就是我们的底气,如果超市不同意退换货,那么田某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投诉12315消费者热线,积极反馈自己遇到的消费陷阱。”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帮助学生形成了坚定的法治观念,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结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构建探究课堂,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和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