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扩宽学生历史视野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刘婷
[导读] 用多个角度思考,方能较为客观、辩证地分析史事
        刘婷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金雁中学

        摘要:用多个角度思考,方能较为客观、辩证地分析史事,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唯物史观。因此,对历史事物进行深挖细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并对其进行追根溯源,是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时代要求。
关键字:中学历史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多角度     
一、历史问题的多角度性。
        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常常简单的囿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然而,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其生动性、灵活性,它并不是古板的、一成不变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应是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体。只有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全面了解历史事物进程,认识历史事件的全貌。如,在分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时,众所周知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对古典文学的继承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疾病传播因素也成为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催化剂。十四世纪左右,欧洲出现的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减少,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黑死病笼罩之下的欧洲,到处残破不堪,整个社会从朝气蓬勃陷入迟缓状态。而在黑死病泛滥的情况下,万能的教会似乎并不能提供任何有效帮助,教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让人们心灵上逐渐挣脱了上帝的束缚,追求人性、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出现,人们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来世转而而注重现实生活的追求。因此一场以追求“人文主义”为其核心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
        2020年全国Ⅰ卷第33题,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该题所考查的正是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历经黑色病后,人们开始重视医学实践,尤其是解剖学,人们开始研究黑色病是如何传播的,而对这些知识的渴求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蒙田提出的教育主张:体魄强健、知识渊博,正是体现了在黑死病中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本的理念追求。
        人们心灵得到解放之后,人类自身的能量就得到释放,进而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这种解放也就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环境是复杂的,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又会作用于历史环境,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历史现象的蝴蝶效应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整体,一个历史时段发生的历史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往往是细小而内在的,这需要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综合认识,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所引起的蝴蝶效应。美洲的发现,促进了物种的传播和交流,让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成为可能,有效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刺激中国人口的大量增加,推动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烟草传入中中国后,利益的驱使让农民更趋向种植烟草,改变了农民的种植结构,冲击着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传入的辣椒逐渐成为了中国饭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丰富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中国人民对辣椒的需求量也刺激了辣椒生意的发展。其次,由于外国对中国对茶叶、生丝的需求,在中外贸易过程中,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的本土货币也造成冲击。在贡德·弗兰克著作《白银资本》中,认为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因此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当时主要的货币。

与此同时,明朝张居正进行了税制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所有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征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是受白银传入的影响。
        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41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 《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该题考查的是两极格局之下中德外交关系的变化。在分析中德关系变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和德国的分析,不可否定中德关系的变化受两国政策的影响,但是更不能忽视当时国际形势所带来的影响。二战结束后,美苏同盟关系走向破裂,逐渐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中德关系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战后美英苏法对德国进行了东西占领,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后德国分裂为了东西两个德国,柏林分裂为东西两个柏林。1955 年,苏美英法在日内瓦召开了四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但是它标志着苏联结束了长期孤立世界事务之外的状况。‘日内瓦精神’因此成了当时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它极大地缓和了美苏局势,乃至国际局势。1955 年 9 月,阿登纳出使苏联,与其谈判建交。中国建国之初,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站到社会主义阵营地队伍,因此,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交好,相反与联邦德国则是敌对关系;到了60年代,中苏关系的交恶,民主德国跟随苏联,所以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温;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兵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一系列事件在联邦德国引起了轰动,推动了1972年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综上所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德关系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国际关系走向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结语
        随着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世,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学历史教学更加关注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思维、价值观的培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无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中学历史老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发生,认识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和隐藏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中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清史事间的结点,扩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空间中寻找史事之间的关联性,力图接近历史的真相,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随着新高考的到来,对中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历史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仅希望能够对在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