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艺术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李常艳
[导读] 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已经被正视,绝大多数的学校已经能开足开齐美术课,
        李常艳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  
        摘要: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已经被正视,绝大多数的学校已经能开足开齐美术课,能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美术课就一定能上的有效果,因为影响课堂效果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教师对问题设置的是否有效就其中很关键的一环。有不少新教师还存在着问题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有效的问题会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积极思考探索发现美术世界的魅力,相反则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或者又变成孩子不用动脑的“乐园”。因此,在美术课堂上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很有必要了。新教师们需要真正全面了解教材的体系、深入了解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清设置问题的真正目的,达到问题设置的有效。
        关键词:新教师;美术课堂;有效问题;问题设计的艺术
        从事美术教学16载,先后带过一些实习教师,发现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为无效问题,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绝大多数新入职的老师们当中。主要表现为问题设置过于简单、问题指向不明确、问题与答案混杂在一起。例如讲解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图画》一课,(笔者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人美版美术教材,所以本文中所列举的课文题目全部来自人美版美术课本,在本文的后面所提及的课文就不一一赘述了,而直接标明年级、课题。)不少新老师注意到要让学生认识线条的不同种类,并且随着线条轻重和舒密的不同,画面也会产生丰富的变化,更有利于帮助画者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但是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通过PPT课件出示了直线、曲线、折现等一些不同的线条,提问:请说一说图片中都是些什么线条啊?或者是:请说一说线可以分为几种?不少的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习线描画等,线条的名称及归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就显得过于简单了。有的老师所设置的提问指向不明确。为了让学生知道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物象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表现形式,通过PPT展示了贺兰山岩画《子母鹿》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信息?结果学生回答是岩画,是鹿,就是很难往老师预设的方向回答。也有的老师把问题与答案混在了一起。在美术教学中有关色彩的知识也是很难讲解清楚的部分,提出准确的问题也很有难度。例如这位老师在讲色彩的明度这一知识点时,想让学生观察发现色彩是有明度变化的,他的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看看他们色彩,有深有浅,这是色彩的什么变化?学生也很茫然,觉得就是深浅变化啊,还怎么回答呢?结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色彩的深浅变化就是色彩的明度变化。提出的问题中有一部分答案,但是答案又与自己最初的设想有一些偏差。
        美术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设计也是一门艺术。
        一、影响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出有效提问的几个主要因素。
        1、影响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出有效提问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编排了解与掌握不够全面。从每一册美术教材编写的课题目录排版上看每一课都是独立的,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有明确的单元规划。带过的几位实习老师,他们大多数人拿到教材时也会对教材进行了解和分析,但往往是教哪一课,就备哪一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时问题没有照顾到单元化、系列化的认识是否有衔接或重合。
        2、影响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出有效提问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很多年轻的新老师,由于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学生,对所教年龄段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真正了解,有的甚至是靠猜测的。这样就没有办法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的问题就很容易过于简单或者过难。
        3、影响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出有效提问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分析不够准确。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历史久、门类广、涉及的知识面宽等特点。每位美术老师都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美术知识,即便是出现在美术课本中的知识点,有的老师出现不会或不了解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出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不到位,问题提问不清楚也是会有的。
        二、美术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设计的艺术。


        1、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熟悉教材的结构、内容,从知识的整体出发,再到每一课每一个问题的细化,做到问题设置有明确的指向、不重复、不浪费课堂时间。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图画》一课,它可以成独立的一课,但是手绘线条作为最简便、快捷的美术表现形式,它的应用之处又特别广泛,这一课可以与这册课本中的第三课《大家动手做条龙》、第四课《生肖的联想》、第八课《漫画》有很直接的联系,其实这一课的内容与整册书的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有经验的老师就会发现,手绘线条图像的内容在整个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七年级的上册直到九年级的上册,共计五册书中都它,而且都是第二课,它们的内容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甚至在小学的美术课本里都反复出现有关线条的课程。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立体表达》一课,同样是与手绘线条有关,但是本课的重点是物象立体的表达,是用线条的表达形式在二维平面上用不同的方法把物象表达的有立体感。表达的方法有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学生要知道每种表达方法的不同并尝试用至少一种方法大胆地表达。有的新老师在讲课时找了三幅以手绘线条的形式表现,分别用了以上三种不同表达方法画的沙发图片。他这样设置的问题:请观察图中的三幅图片,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大多数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中表达的是什么上了,回答的答案也与手绘线条图像说明了什么有关。有的学生回答第一幅是布艺沙发,第二幅是皮沙发,也有的学生说这个这个沙发有花纹,那个沙发设计感很棒等,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注意到表达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会因为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而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所设置的问题不一定要有多深奥,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你要问的是什么。还是刚才的图片,如果问题这样设置:这三幅作品都是用手绘线条表现的沙发,它们的表现技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你的用意,他们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技法上来了。如果举例作品中图像是同一款沙发用三种不同表达方法表现,再根据图像来提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2、多了解学生,做到真正的有备而来。到学生当中去,多与学生聊天,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评价、作业反馈等方法了解他们的长处与弱项,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教师认真做好课堂反思,真正评估学生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什么样的方法能学习的更容易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出适合他们的问题。
        3、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重视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教师们虽然基本上都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但是每位老师的专业重点又各有不同,中学美术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广,课本中也会出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教师要不断地深入学习了解,向书本、网络或身边的同行请教、探讨,自己明白了,才能让学生明白。也有一些老师自己明白了,自己语言表述不清楚,就像前面提到的有关色彩明度这一知识点设置问题就有逻辑思维混乱、答案与问题混杂在一起的现象。设置问题要语言准确、逻辑清楚、有时不要贪多,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还以解决色彩明度的及特点这一知识点设问为例。给学生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出示不同色相的事物照片提问:这张照片中的色彩不同,按照色彩给你的明暗感觉给他们排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明白,色彩表现出来的深浅就是色彩的明度。第二张出示色相同完全相同,但因为光照不同而呈现出深浅变化的一组事物照片提问:仔细观察这张照片中的所用的包装明明相同,为什么看上去也会有亮暗的差别?学生也会马上注意到明度的变化与光的多少或者加入的白色多少有关,光照越强或者加入的白色越多明度就高,反之明度就越低。很快问题就解决了。
        4、多动脑筋,尽量设置驱动性问题①,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藏书票》一课,关于藏书票审美的功能的提问,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方案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一找,看看藏书票除了有标记功能外还有有哪些功能?方案二、签名的方法也可以给书做标记,书主人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画图形?显然后一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设计藏书票的目的,关注藏书票图形的魅力与体会藏书票设计者通过图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理解书票蕴藏的审美功能。
        三、结束语
        美术课堂上有效的问题不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快速明白老师的指向,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燃起学习的动力,自主观察,积极思考,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与体验当中来,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并且真正一生受益。有效问题的设计是门艺术,不是简单提问,也不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