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照旭 袁敏
武汉市蔡甸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摘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国家教育的一项方针政策。在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这种形式,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参与者,我将通过本文探讨工学结合的涵义、发展历史、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如企业的积极性不够、工作报酬难以实现、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还是专心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知识和技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决定》也强调“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充分肯定了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要推广应用。
我是一名中职教育的参与者,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我积极探讨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涵义
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者“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称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或“半工半读”。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表现为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有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有一个星期学习几天工作几天的;也有一学期一学年交替的。我国普遍采用的规则是,三年学制中,前二年学习,第三年进企业工作。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
1903年,这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的时间点,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在这一年,率先在本校的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始实施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模式。
3年后的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了“合作教育”,实施的是与英国“三明治”教育相同的教育模式。
77年后的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协会的成员来自于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会议,影响越来越大。
13年后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彰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当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学习完成后,重点安排学生到国外去工作,以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屹立近120年之久不衰,主要应该归功于它的诞生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头。学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活动。也只有学习,才能更科学、更有效的劳动,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1961年美国有一本书叫《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该书内容是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系列调查总结,也给出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几个优势。
1.职校学生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2.通过工作,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或欠缺哪方面,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补充知识的主动性;
3.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劳动来检验自己动手的能力,不至于学习生搬硬套,眼高手低。适应工作、适应环境,了解学科知识在社会上的应用程度;
4.扩大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与成人近距离打交道,与社会亲密接触,体会劳动当中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为少数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部分经济来源,完成他们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愿望;
6.实现校企共赢。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缓解学校实习实训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可以解决企业用工的紧张局面。
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也有多年,在实际运用也中遇到一些问题。
1.企业的积极性不够:政府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往往就是不积极。主办方的安排,如果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积极性就提不起来。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企业往往奉行的是效率就是生命。学校是国家主办,这就需要国家、政府来协调,坚持做到“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对企业的免税减税政策等。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要参加工作的学生分散来安排,即每个企业少安排几个人,企业有其它要求的酌情安排,这样就给了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减轻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负担,就可以给学生开出足够的工资,学生因此也得到实惠。学校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也会促进学校内部的改革,促进学校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这是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包括我校,也是仍然习惯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一个地方。这样做学校肯定是省力不少,但是从最后的效果看,是不理想的,企业不堪重负,但却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如果真是没有岗位安排给学生,那也只能是走走过场,应付了事。如果年复一年,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吗!
2.工作报酬:分散就业可以实现
根据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学生们的工作报酬比较稳定,但总体偏低。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强的同学,企业有关领导还是实事求是,赞不绝口。多数的学生如果要取得满意的报酬,目前在我国尚有困难。但有一个办法,把学生分散安排在不同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如每年为工学结合的学生创造供需见面的展会,让市场到学校选择人,学生则不拘一格到社区、到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去工作。让市场到学校买人力,买服务,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工作报酬的问题。
3.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方式
因为进入企业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论课。国内有,国外也存在。有的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有的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还有的是干脆精简理论知识。我国这些年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解决这个问题还较为方便。不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职业学校,还是要采用对本校最有效的办法。现在我校即将取得“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许可,是我校多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提升我校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的含金量。
五、结论:职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克拉克·科尔,是世界大学理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我稍加修改来援引他的一段话:大学(职业教育)从中世纪起就是为某种专业或职业培养人才的,在当代,就业能力仍然是教育目标,未来,大学(职业教育)还是应通过专业训练、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使学生掌握就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相信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