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小学英语教学的“厚度”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满晓芸
[导读] 新课标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理念
        满晓芸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新课标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首次明确提出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勤于研究教材,善于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从实际出发,注重中外文化的融合。从文化角度出发提出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后也需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关键词】新课标  文化意识  结合实际  中外文化融合
        《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迭代,英语教学也更为鲜活多彩。英语课堂不再是机械背记,也不仅仅是语法规则的习得记忆与反复练习,而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更为多元且实用。正如新课标中所示,外语课程也愈来愈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身便是文化的一种。而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厚,2011年的新课标将文化界定为“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含义如此丰富,如同一个可供挖掘利用的宝库。拿译林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英语书为例,全书算上附录共计101页,也许仅是语文课本的三分之一,若能巧妙地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入英语教学,必能增加英语教学的“厚度”,也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具魅力。
        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师需要有效得利用和开发教材。常能听到一句话“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语言简朴内涵却不俗,活用教材需要教师花心思去深挖教材内涵。其实现在老师们在新课标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都很有意识地在英语课堂中注意文化、情感的呈现,但大部分都是从教材出发再归于教材,我想若能紧跟时事、结合实际可以使得课堂更为出彩。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Summer holiday plans》为例,本单元呈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代表性景点、地标性建筑。教师可以从介绍各地文化出发,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安排假期生活,享受生活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引导方向。但是我想,结合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疫工作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感动于千千万万中国人在不同岗位作出的无私奉献。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是在无数英雄的努力下,是在国人的团结一致下,中国才能稳住局面,旅游才能复苏,同学们才得以更好地享受假期生活。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们,虽然疫情得以控制,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依然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补充拓展一些相关的英语表达,让课堂更为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艰难抗疫中的人性光辉,还能在暑假即将到来之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醒及切实有效的建议。这样的英语课堂是有温度的,是实用的,是丰富的。
        新课标中也提到:“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于他国文化的输入,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本国文化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课堂也应当为此发挥其作用。因此,除了结合实际,我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将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easons》为例,在课堂中我以《禅宗无门关》中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中英版在checkout版块作了一个写作的启迪,同时也是对课堂内容的一个升华。课堂上我一遍呈现诗歌,一边呈现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既包含了四季也突出了四个季节的特点,最后两句是一点人生的感悟。以这首诗歌为课堂的串联过渡环节对课堂后续学生对于四季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也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华诗歌之美。
        前文中也提到过,当前许多老师对于文化意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是重视的,但在此过程中也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尤其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简单的层面,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其实并不匹配。换句话说,教师给出话题让学生思考,如果用母语来表达,很多学生也许可以将自己的感悟侃侃而谈,而换成英语便难以开口,或者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只能呈现出十分单一的回答。为了课堂的流畅性许多老师选择的方式是直接将课堂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简单呈现。在一些课堂中,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体现的这一环节更像是走一个过场,为了存在而存在。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这样的模式我想是需要被改进甚至淘汰的。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此我也想提出一点疑问与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不可否认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骨骼框架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学生试图用英语表达深层思想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否可以给予一定尺度的容忍?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容忍。”诚然,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显然他们更注重我们谈话的内容而不是语法,我在此不是要否认英语语法的重要性,只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需要学者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那么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我想给予他们犯错的空间因该可以被允许的。如果必须给予提醒也可以放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
        语言是优美的,语言是有趣的,语言是有生命力的。语言记录着万事万物,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教学,作为语言的教学是灵活的,是机动的,是有使命的。重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重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为英语课堂注入温度,让英语教学更具厚度。与学生真正交流起来,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课堂的灵动,让英语的教学从课本出发,走进学生的生活。
        满晓芸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