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娇
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霞美镇刘坂学校
摘要:虽然当下国际化水平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综合国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对外交流中,英语这一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在各阶段中也成为了重要科目,尤其对于初中英语来讲,更是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时期。但当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将对新课标下初三英语课堂教学作出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课标;初三英语;教学研究;策略
引言
初三这一阶段的教学,已经经过了初一、初二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要理解教师讲的新课程,还要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教师也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提升的最主要问题,便是我国的语言环境与英语语言差别较大,学生在国语环境中无法使自身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不仅要保持自身的自觉性,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使用全英文教学,但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对课堂内容重难点进行中文分析,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英文知识转化为中文,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要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英语口语的练习,不仅要在英文课上使用英语,还可以在与同学朋友的交流过程中使用英文,熟练使用英文的日常问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更高一阶段的知识时,更加容易理解相关内容。初中的英语课文特点比较明显,对话式的课文占比较大,在对这部分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团队配合力,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保证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当下的媒体资源,当下,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国各大院校中得到了普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进行新课程的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是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相关的内容,从而能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印象。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这篇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讨论互相之间的英语学习方法,待学生经过讨论后再讲授关于本文的知识,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还能够对此类词汇在句子中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初三阶段的学生要为步入高中做准备,在进行英文词汇或句子的学习时,便不能只关注句子或词汇本身,还要对词汇进行延伸,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词汇的深层含义,可以对所讲词汇的历史进行延伸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词汇的由来,对此会产生兴趣,才能够以更加高效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虽然当下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的教学方式,但作为初三的学生来讲,还是要为高考做准备的。在初三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关注书本上的内容,还应该对知识进行扩充,可以选择一些外文期刊对学生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另外,还需要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关技巧之后,能够大幅提升做题速度,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检查,保证题目的正确率。
另外,这一阶段还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加大考核频率,教师在进行考核题目的选择时,要尽量选择与更好题型差不多的题目,并结合当下所讲授的内容,选择一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题目,从而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加大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作出改进,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还有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提问程度,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注意力,另外,这种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学习更具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英语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潮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英文课堂产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快速得到提升,为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家芳.新课标下初三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7,(5):32.
[2]陈小丽.新课标下初三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校园英语(上旬),2016,(9):160. DOI:10.3969/j.issn.1009-6426.2016.09.137.
[3]陈荣辉.浅析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