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蒲朝彦
[导读]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蒲朝彦
        四川省剑阁中学校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这些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有它的特质,有它独到的优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改进教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这些文言文的教学,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 “满堂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文言文,而且囿于考试,生怕漏讲了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仍然是逐词逐句逐段地翻译和分析,把本该属于学生诵读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
        我认为: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读书把诵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学龄开始就要求反复地不断地读,从各种启蒙读物一直读到“四书”、“五经”。白居易、欧阳修从小就背诵了大量的诗文;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好几部书,其中《古文观止》这部书的两百多篇散文,他背得尤熟。
        一、诵读的特质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可以在反复的吟咏中传情达意。老舍先生说: “在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所以要借助音节的变化,来加强语气的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别林斯基说,“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诵读应强调“寻言以明象”。口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与情感来。诵读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文字文理特点,提升精气神。诵读时能够抓住文字所表述的信息,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
        二、诵读的好处
        1、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千年古训道出了诵读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根本真谛。朱嘉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话道出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读得多了,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就能达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境界。
        2、有助于培养语感。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背多了,语感增强了,说话、写文章都容易通顺。”多读多背可以习得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内化为能力。诵读能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诵读,或驱遣想像、联想,感知逼真形象;或情动于中、形之于声,表达喜怒哀乐;或鉴赏玩味、揣摩比较,意会文本主旨。如果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那么语感教学就要抓诵读。
        3.有助于积累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里,突出了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重要地位,语言的储备需要“读”“背”来实现,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为诵读教学建构了很好的平台。在反复诵读中,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仓库,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语言丰富了,也有助于说、写能力的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如何把诵读落到实处
        1、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改进教法,改以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强活力,跳跃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对于文言文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教师没必要作过多分析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只有在学生反复诵读后仍不能化解疑难的情况下,教师才有必要去作些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充满琅琅读书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兴致盎然呢?
        2、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多讲名人诵读成才的事例,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教师也要对要求诵读的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趣味性、规律性,以及美感特征作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唤起学生朗诵读诵的欲望、信心和热情。如让学生在听背景故事之后再诵读,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避免单调枯燥,努力使学生感到诵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如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听示范读,运用多媒体教读等等。即使是在一堂课内,也要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背诵,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老师读。
        3.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诵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理清层次。任何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都有其内在的行文思路,思路把握了,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的纲,学生就根据这个“纲”来诵读。(2)感知试背。就是对要诵读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3)创设情景。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4)配乐朗诵。对一些抒情性美文,可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这类课文配乐朗诵。诵读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
        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五点做法》,语文教学通讯
[3] 张乃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创新》,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