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之有效 “安”然于心------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安全教育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金欣欣
[导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把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防护内容纳入到德育课程中
        金欣欣
        义乌市宾王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把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防护内容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旨在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意外伤害,为其一生良好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教材中的安全防护内容,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不得而知。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课的教学策略谈起,力求让“安全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    策略
        一、现状——师资薄弱,困惑几多
         近几年来,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限制,自我成长意识和能力有限,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屡见不鲜。在目前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很多章节都对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系统详细的编写,如一年级上册《注意安全》、《上学路上》、《别伤着自己》,二年级下册《完全地玩》,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涉及整个单元“安全护我成长”—— 《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等。其中“安全防护”的内容所占比重主要体现在中低段,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综合家庭、学校、社会不同生活领域为内容,涵盖了居家安全、游戏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诈骗等各种防护题材的相关章节。
        但是,在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往往都是由其他课程老师代为授课,不是语文老师兼课就是数学老师兼课,也常常是各个学校校长、书记的“专任课程”,“老弱病残”的“ 照顾课程”, 而这部分又常常因为工作繁忙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并不深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只是教材里面的知识讲解完毕便“完事儿”,一课的内容也许10分钟便结束了,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即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形式也比较枯燥,大多采用“看图说话”式、“一问多答”式、“师说生听”式的授课方式,并没有更多的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创新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安全教育如何从空洞走向实在,教学形式如何从枯燥走向趣味,学习方式如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笔者认为,在安全教育题材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对策 ——“形”之有效 “安”然于心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构成的重要框架,是学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结合各个地区、甚至各校的实际情况,学习过程应设计成为儿童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整体构建的过程。创设活动多样的教学环节,成了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内容“共鸣”,学习之首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将一些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感知、体验的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以此来吸引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引导起来。
1.场景模拟,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情景教学应用于道德与法治的安全教育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小学生来说,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让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身临其境,不断地加深印象,从而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得以提升,真正实现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安全记心上》这一课中,教育孩子乘坐电瓶车不能超载时,可设置情境做如下引导:
        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每天出行最多的时间就是上学和放学。今天早上,安然的妈妈出差了,她让爷爷送安然去上学,看,爷爷带着弟弟妹妹来了。(PPT出示爷爷带着一个低年级男孩儿和一个女孩的图片)
        播放爷爷音频:安然,快上车,把你送去学校后,顺路把弟弟妹妹也送去幼儿园。
        师:如果你是安然,你会上车吗?你想说什么?
        生: 不行,人太多了,坐不下了!
        师(故意说):爷爷往前挪一挪,安然不就可以乘坐了吗?
        生:不行不行,超载啦!
        师:是呀,爷爷、弟弟、妹妹再加上安然,一辆电瓶车上乘了4个人,这样就超载了。那么超载会有什么后果呢?
        PPT播放电瓶车超载发生事故的视频。
        在学生观看后,教师小结:摩托车、电动车超载,会出现刹车不良、车身失衡等现象。要是出现紧急情况,摩托车、电动车刹车制动不及时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乘坐电瓶车我们不能超载。
        至此,“乘车不超载”这个安全意识便已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起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小手拉大手”,劝导大人遵守交规,保护自我。
        2.角色扮演  提高实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除了场景的模拟,还可采用角色事务扮演、即兴的表演等多种体验活动,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调动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判断力与实践能力,切实强化德育内化的力度、广度、深度。
        如,还是在三年级下册《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中,在教学“开车不喝酒”这一环节时,教师扮演酒后要开车回家的爸爸,学生扮演孩子“安然”进行劝说:
        师:下午放学回家,爸爸带着安然和妈妈去参加一位爷爷的生日聚会。发生了什么事呢?
        课件出示有声绘本:晚上,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一位爷爷的生日聚会。席间,爸爸和朋友喝了几杯酒,酒席散后,朋友们问爸爸怎么回家?爸爸说:“喝了几杯酒,没什么事,我自己开车回去!”
        师:现在我扮演喝了酒的爸爸想要自己开车回去,你能劝劝我吗?
        生:爸爸,你喝了酒,不能开车,会出车祸的!
        师:没事没事,我只喝了几杯酒,又没喝醉,不会出车祸的!
        生:爸爸,只要喝酒了,不管你有没有醉,都不能开车,交警叔叔会把你拦下来,你会受到惩罚的!
        师:这好办!我绕小路回去,小路上不会有交警的。


        生:不行,爸爸,万一小路上突然窜出一个人,你刹车不及时后果就严重啦!
        这时,教师乘势出示一位医生关于饮酒后就算没有喝醉也不能开车的视频:
饮酒后就算没有喝醉不能开车!为什么呢?有研究表明,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开车时发现前方有危险,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可是饮酒后酒精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主义,导致注意力减弱,反应时间要增大两至三倍,也就是说反应会变慢,从而酿成变成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因此,在这里,我要再次呼吁大家: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教师在学生观看完医生视频后,随即小结:相信大家都看过或听说过酒驾、醉驾酿成血案的事例。酒驾是违法行为,还会引发事故。如果遇到有人酒驾,我们一定要对酒驾说“不”,劝阻他们“喝酒不能开车,开车不能喝酒”,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儿歌呈现  易懂好记
        我们教材中的很多安全知识说起来容易,讲起来学生也都懂,可是上课过后却又很容忘记,怎么办呢?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中的视频、图片、文字真实地展现出来,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编成有趣易懂好记的童谣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作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以三年级下册《安全记心上》为例,进行防溺水教育环节:
        师:要是我们真的溺水了怎么办?
        观看视频“溺水如何自救”。
        在观看完视频后,学生简单地说一说看了视频你了解到了哪些些防溺水自救知识?
        师:是呀。要是自己真的溺水了,不要慌张,首先要冷静,大声呼救!老师还把我们刚刚看得溺水自救编成了一个小儿歌。
        出示儿歌:
        防溺水自救歌
        保持冷静,大声呼救。
        全身放松,漂浮起来。
        双手双脚,前后摆动。
        有人救援,听从指示。
        再如,在《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知识涉及到超载、戴安全帽、喝酒后开车、乘公交车、过马路、防溺水等多个内容,这么多内容,课后学生容易遗忘,因此,随着课堂的结束,针对本课的安全小儿歌便应运而生:
安全记心上
乘车不超载,头盔要戴好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安全过马路,乘车守规则
野游危险大,溺水要冷静
                           安全记心上,生活很美好。
        这样,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安全知识用快乐而又简单的歌谣呈现出来,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发展。
(二)丰富活动,辅助课堂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游戏形式,如我来抢答、猜一猜等有效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火花,激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与他们生命的对话。
        如在《安全记心上》一课中,设计“溺水如何自救”这一环节中,一味地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所以,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游戏环节: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PPT出示“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手拉手能把溺水者救上来、在游泳池浅水区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事件。
        学生判断是不是真的,认为是真的站在教室的左边,认为不是真的站在教室的右边,并请不同观点的人分别说一说理由。
        学生判断说理由后教师小结:当我们看到亲人或同伴溺水,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自己去拉一把,但这一拉往往是没用的,反而还可能让自己溺水!
        再如,在学完《安全记心上》一课后,我设计了“安全知识竞答”环节,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两道必答题,在必答题结束后,进行抢答题。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得分高的组颁发“安全通行证”!
        通过这一游戏的环节设计,学生的兴趣浓厚,课堂氛围热烈,孩子们一边游戏,一边思考。这样的游戏环节培养了儿童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达到知情统一的目标。
        趣味横生的活动犹如道德与法治课的双翼。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激趣,不仅避免了学生因为无法理解知识而带来无法专注学习的情绪问题,而且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活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中玩中学,玩中悟,使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的,“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在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的板块教学中,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然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
        (三)切合实际,取舍教材
        现在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不论从结构设计还是内容编排都是有它独特的一面。新教材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学生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也是比较全面了,但是安全教育还应该从本校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应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有所取舍。
        如在设计《安全记心上》这一课时,因考虑本次的授课对象是北苑小学的学生,笔者原先在北苑小学任教,所以了解北苑小学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接送有一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电瓶车接送,高年级自己乘坐公交车回家的,因此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乘车(电瓶车)不超载”、“头盔要戴好”、“乘车(公交车)守规则”这三个方面,而对教材中的“三五个学生搭乘货运车”这一材料,考虑到在义乌这样的现象已经不见了,所以,就把这块内容舍去了。但是这块内容,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也许还是存在的,可能还比较普遍,那么,教师就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这里。
        三、结束语
        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安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安全是1,其他是0。没有安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给目前的小学安全教育明确了目标,老师应积极主动和儿童建立起情感纽带,了解儿童心理动态,同时开展情境教学,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德育》 多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